福建省侨联>> 喜迎二十大 侨界新贡献

杏林春暖,白衣秉丹心——记新侨人才谢良地

发布时间:2022-10-13 16: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侨联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侨联事业发展新篇章。2022年,福建省侨联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侨界新贡献”专栏,总结回顾福建侨界近年来发展的非凡成就,展示海内外闽籍侨胞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加强侨界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良地,男,新侨人才,1962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4年福建医科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第十二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曾任民盟福建医科大学委员会主委、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2-4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和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老年高血压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高血压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研出版工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晕厥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村卫生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委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福建省医师协会常委、福建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曾任第五届福建省老年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和第二届福建省全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心血管病学会(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现任常委。美国心脏病学院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ESC)、国际高血压联盟(ISH)会员。中华高血压杂志常务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副总编辑和编辑部主任、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副主编、临床心血管病和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类省部级科研课题二十多项。研究成果在:Cardiovas Res、EHJ、 J Hum Hypertens、 Mol Cell Biochem、Clin Exp Hypertens、Disease Markers、Aging、《中国药理学报》、和《中华高血压杂志》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参加30多部高血压相关指南和共识编写,主编《高血压和脑》和参编相关专著20多部。先后获福建省优秀科技青年和福建省“师德标兵”称号、获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医学(恒瑞杯)科技奖(一、二和三等)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共九项)。获第五届“人民名医”、2018年度中国医师协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2021年获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荣誉称号。2017年获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英国文化委员会(BC)奖学金。

 

孜孜不倦,漫漫求学路

我在医科大的求学之路开始于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助学金和第一学年的免费食宿。毕业后,我回到家乡闽东山区工作。4年后,我考上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与附一院的故事,在研究生期间,我在母校的第一附属医院学习。到了199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附一医院的员工。

有良师的指引,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的老师陈达光教授,是一个“两栖”医学科学家,有过留学美国的经历,他学问大,医术好,既做研究,又做临床,在临床方面是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到了系统、脏器、组织、细胞、受体水平多个层面。在陈达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为模型进行研究,这是在整体器官水平上研究。师父牵着领进门,跟着老师走,我开始了高血压这一领域深耕的职业生涯。如同红军长征,跟着队伍走,到达陕北就成了骨干。

1995年到1996年,我公派到英国留学做博士后。在那个年代,出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离开国境需要特别的批准和繁琐的材料申请,像护照、签证、出境卡等等,还进行了集中脱产培训备考雅思,这也让我成为正式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友。那时,欧美已经有比较严格的职业管理制度,而我们国内还没有完善。因此,初到英国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基础研究,临床接触病人工作是需要考取行医资格证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听起来相距甚远,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生命过程、生理过程、疾病过程,由此,在临床上更清楚知道病人现在的诊断、治疗以及后续疾病会如何发展。

背负自身的医学梦想和国家的期许到陌生的国度求学,留学路上不可避免遇到障碍和困难。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文化上面,在人地生疏又距离遥远的英国,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在经济方面,也过着比较拮据的生活。我们是中英合作项目的最后一批受助者,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金来自英国文化委员会(BC),勉强够房租、三餐和交通,开销很紧张。在这样的生活背景里,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实验室里做研究。

留学的时光滋润了我的科研素养。我在英国的指导老师,才比我大几岁,已经是博士导师,我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功能,包括了细胞内游离钙的测算、细胞粘附和迁移研究,这比较顺利地对接上我在国内研究生期间的研究内容。回国后,我把团队原来的一些研究数据和在英留学的研究工作整理成论文,三篇发表在英国的人类高血压杂志,一篇发表在欧洲的心血管研究杂志(Cardiovas Res),还有两篇发表在国内刊物。那时,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是一件很难也很稀罕的事情。虽很难,但我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些研究结果加上出国前后的工作,获得三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在老师的影响和自身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地把临床医疗工作和研究的重心都放在高血压领域,并不断积累高血压学科建设的基础。

 2.png

谢良地(左一)与孙明教授、吴可贵教授合影 

 

回国后,1999年考入湖南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次年,湖南医科大学和另外两所大学合并成为中南大学,医科大学更名为湘雅医学院。在这里,我第三次拜师,师从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孙明教授。孙老师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临床思维、高超的诊疗技术,使我的临床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能在这里学习,北协和南湘雅的传说,使我倍感自豪。

 3.png

谢良地(第一排右二)赴美进修,在德州大学医学院阮克和教授等合照

 

2006年赴美进修,在德州大学医学院做访问教授,跟随美籍华人阮克和教授学习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他是个改变基因获取超级活性酶的科学家,我戏称他为比上帝更厉害的人,因为他通过生物技术改变基因,得到了自然界中没有的一种超级酶。

 

刻苦钻精,建设高血压学科

在国外的进修结束,我回到祖国。意气风发的青年赶上了改革开放后国家蒸蒸日上的好时代,我把大好时光投身到高血压学科建设之中。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从高血压研究室到研究所,到学科的建立,一路助力;导师们创办了中华高血压杂志、我延续了杂志的10年发展,直到现在高血压中心、高血压科、老年学科、全科医学科的建立和省老年高血压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的创建,我是见证人,也是建设者、和传承者之一。

高血压是一种系统的病,它关联了许多其他病症,跟糖尿病、跟肥胖、跟血脂异常,可以说是亲如兄弟,常常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单单的血压高就已经有害了,有的人还因为加上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很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这些严重伤害健康跟生命的一些情况。同时,除了遗传病因之外,高血压其实跟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高血压问题既是健康问题、又是一个大众的社会问题,是危害整个人群的问题。1972年时,附一医院在老院长吴可贵教授带领下,已经在泉州开始涉及高血压的研究,到了1997年,高血压研究所成立。这样,从宏观到动物整体实验,到人体系统脏器的一些研究,包括临床的研究,药物研究,实验室细胞研究,再到治疗病人,在大家的帮助下,研究所的工作有了体系。

 4.png

谢良地(右二)在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

一个好的学术平台是学科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高血压杂志的创刊为高血压学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共享和交流的空间。中华高血压杂志在陈达光教授、吴可贵教授和国内几位业界前辈刘力生教授、龚兰生教授的倡导和支持下,于92年创刊,是国内唯一一家高血压领域的杂志,有很大的号召力,也得到了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它是我们最先获取国内同行领域研究的动向的一个途径,国内最先进最新的知识和都在这本刊物上面。因此,作为一个平台,中华高血压杂志逐渐得到了国内的同行认可和了解,对我院高血压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物质层面,这个杂志作为媒体刊物,它不会说话。然而,我们依托这个杂志,按期举行编委会和学术会议,把这个冷冰冰的平面媒体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会议和论坛形式。

 5.png

谢良地(右一)为藏族同胞义诊

2010年开始,我们杂志就以这个编委会作为支撑,一年开一次年会外,每年做十次的健康血压中国行,到高血压人才、学术、资源都比较缺少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的团队成员和国内编委专家带头下到基层去,一方面是做学术宣传、办培训班,做了推进和促进高血压学术的技术传播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做了一些社会服务工作。在各方努力下,我们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借这东风,我有幸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的全国副主任委员。参加了学会,有更多机会在全国的学术界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也推进了这个事业的发展。

高血压学科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医学的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科研会促进临床的基本技能,同时在临床上碰到一些特殊的病人,又回过头来让你到实验室去寻找原因。通过带学生、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也把自己的水平给提高,通过讲授课程,把自己肚子里的知识从嘴巴倒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如果没有教学,知识可能是分段的,是孤岛,串不起来,只有通过教学、科研,这些孤岛才能够串联起来,让知识构成一个整体。

经过各方努力,高血压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省内、国内都处于领先的位置。我们有全省第一家独立的高血压科室,有省级的高血压研究所,还有全国唯一的学术平台《中华高血压杂志》;我们还是福建省高血压医联体的牵头单位,承接着跟全国的医联体对接。同时,高血压的临床是个医疗行为,政府要对医疗质量进行把控,而“省级高血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叫做“高血压质控中心”也在我们医院。我们还是省高血压慢病管理中心的挂靠单位。

 

全民健康,齐心构建共同体

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影响当今人类,也是影响我们国家全民健康的一个头号的公敌。高血压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数量加起来是超过肿瘤的,比肿瘤还多、还严重,每年中风和心脏病病人都是几百万。按照官方的数据,高血压病人的数量现在已经至少有2.6亿。实际上,高血压是一个危害整个人群的一个医学和社会问题,所以社会各界应该都来关注,从政府、医生、公众、媒体、教育(健康教育)、还有包括企业、生产药的企业,大家一起合力。因此,构建全民健康的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高血压杂志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促进了国内同行之间以及和跟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科的发展。我们中华高血压杂志跟美国高血压杂志有一个文摘互换的协议,这种互换可以让两个国家的专业人士在高血压领域互通有无,互相向对方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这个交流的过程之中,不仅能够培养我们自己的团队人才、拓宽视野,全国的行内同业也可以共享、共通。

智慧医疗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仅为人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也为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是医院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在逐渐地完善提高,同时我们也呼吁资源联网和资源横向和纵向共享。其次,不同行业之间信息也要有共享的渠道。目前的研究发现,有许多的原因都会影响高血压,包括天气、水质、空气中的微粒,乃至母亲的营养,胚盘的重量,都跟发生高血压有关系的。这些资料如果从一出生就开始收集起来,就会成为今后研究高血压和其他疾病的宝贵资源与科学材料。在这一方面,我们现行的医疗系统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就像外空太空舱,从第一次发射,到现在舱与舱连接起来,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我们团队自己也建立了一个高血压慢病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做省内的高血压管理,把住院门诊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包括出院后吃药、随访的信息都整合到一起。同时也能搜集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信息。

 6.png

为前来就诊的市民测量血压

 

高血压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无法根治的,只要你得上了高血压,从理论上一辈子都要带病的,大量的病人都在基层。所以,我们要走出医院到基层去,教他们怎么做,教基层的医生怎么做,还要告诉老百姓,怎么发现高血压,怎么管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病人不是医生。

关于高血压的知识,要通过教育,基层的医生和病人才能够知道,这样的宣传需要通过电台、电视、报纸、媒体、微信,包括大街上的广告,学术杂志上边的一些广告。大家一起来宣传,才能达到效果。正是因为这样,我才通过全国政协提提案,要把这个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防、控、管、服务、教育”,都落在基层医生(身上)。我算了一下,我一辈子大概、顶多看五十万个病人,但福建省的高血压病人就将近九百万人了,看不完。所以,关你靠个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把团队建起来,把专家培训起来,让基层的医生都了解这个病,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病人是第一责任人,主战场是在基层,主力军是基层医生,不是专家。我们专家的任务,是做好宣传、做好引领,做好培训,同时也参加诊断、治疗病人。所以说,日常医疗要做、基层的医生培训的工作我们必须得承担,我们还得宣传、还得介绍,还得培养基层人员、把一些新的理念技术教给他们,让他们再教给社会公众。

 7.png

谢良地(左一)为前来就诊的市民科普高血压相关知识

 

福建省是华侨大省,侨务工作也是全国做的最好、最大、最重的一个省份。华侨有几个大的特点:一爱国、第二个相信祖国、第三个他们其实上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富有,国内的医疗价格是比较实惠的。早些时候,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医疗水平大幅度地、快速的、大范围地提升,很多华侨都回到国内来看病,在这种背景底下,“福建省华侨医疗服务中心”的牌子就落户到我们医院。91年的时候,我们医院就有一个科称为“干部华侨病房”,进行华侨医疗服务工作,在国内国外声誉都非常大,获得了很多华侨的信任。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很多城市都开放了,医疗水平也是迅猛地提升,所以一些华侨就分流到其他地方了,再加上一些经济、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第一代华侨、第二代华侨、第三代华侨,他们的感受或者需求都不太一样,因此,来我们院的华侨的总数就相对减少了一点,但这个部门一直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后,又有很多的华人华侨,侨胞、台胞、港澳同胞回国投资、办企业、办事业,他们也有健康的需求,所以我们又重新把华侨服务中心工作当重点做起来;同时,又还增加成立了福建省台胞医疗服务中心。还经常做一些公益活动,服务海外同胞,这些工作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历史传承,我们希望继续把它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在滨海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我们还新成立了一个国际医疗部。

望自己的从医生涯,我想,作为医生,一是要学好基本功,二是要有高远宽阔的视野。

高血压慢病是一个关系到大众健康、国家富强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情怀,也需要有时间、精力和体力的投入。这么多年来,我能够坚持和保持初心的动力有很多,首先,自己是国家培养的人,所以应该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奉献给国家,奉献给我们的人民,也正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精神和做“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的要求。其次,从医生的角度,医生一定要研究、一定要教学。教学相长,研究和医疗是互相促进的。我希望未来在中国当医生是一个很受人尊重的职业,也是大家希望从事的职业。当国家富强的时候,生命才显得更重要,更有价值,因此我希望,这个国家富强了,人民也能健健康康,那我们做医生才觉得自己有用,才有自豪感。要健康的活着,看看我们的国家,看看我们的民族,看看我们的世界有多精彩。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