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斌:心中有火承大爱,眼底有光照医路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侨联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侨联事业发展新篇章。2022年,福建省侨联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侨界新贡献”专栏,总结回顾福建侨界近年来发展的非凡成就,展示海内外闽籍侨胞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加强侨界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刘礼斌,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科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主任、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肾上腺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和《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福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20年第八届中国侨联侨界贡献奖,为福建省四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医务界人士。
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工作,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主要包括垂体肿瘤、肾上腺肿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本专业先进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重症的能力,主持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得2015年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9年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熬墨蓄势,情怀注入生命
立身以立学为先。1983年,16岁的我踏上了求学之路,21岁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5年。在工作期间,我感到自身的知识仍需要进一步的精进,于是,在我26岁的时候,我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行深造。两年后,我申请了博士,硕博连读。
1998年,我博士毕业,决定回到福州。很多人问我怎么不留在上海,但福建人总是乡土观念比较强的,还是想回到家乡工作。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内分泌专业的博士,我以人才引进入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2007到2008年,我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班廷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多伦多大学人才辈出,既有胰岛素的发现者班廷,又有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白求恩。我主要在那里做科学研究,也参加临床病历讨论,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拓展视野与沟通交流的经历。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研成果要靠多年扎扎实实潜心钻研和勤奋努力才能取得,科学研究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的干劲。在求学和行医期间,我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入研究,争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了解内分泌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常常在下班时间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不断学习;为了完成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时常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做实验。这些在外人看起来很辛苦的事,在我眼里其实是快乐的。特别是自己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的时候,我感到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精益求精,助力学科建设
医学是经验科学更是循证科学,医学行为是经验行为更是科学行为,因此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医学研究的不断总结提高。我所带领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年门诊量超过10万人次,每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500人次,成功救治大量内分泌代谢科急危重及疑难病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甲状腺危象、垂体危象、肾上腺危象、高钙危象、甲亢合并肝功能损伤等危重病症的抢救处理方面达到先进水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作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学科带头人,我在上任之初就为学科的建设制定了“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发展”的发展之路,要实现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医学重点学科的科研目的是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水平,最终解决临床问题。没有临床意义的科研就如镜花水月,因此要不断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这点很重要。在学科建设方面,医院的肾上腺疾病的诊疗水平在福建是位列第一的,这体现在相应的技术手段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例如医院实验室技术测定的覆盖面全省最全,而且能够实现用最精准的方法来进行实际操作。特别是在肾上腺疾病治疗的肾上腺插管取血技术方面,医院已达到了“金标准”。医学的研究主要目地是服务于患者,为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而努力,这是医生的使命。
科研工作照片 刘礼斌(左一)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我先后主持卫计委卫生教育联合攻关项目、国家卫计委内分泌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英才研究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特别在肠促胰岛素GLP-1相关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近年来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资助,其研究结果在美国糖尿病年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美国内分泌年会等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得到交流,同时参加全国内分泌年会和糖尿病年会交流发言。近年来,我在《Endocrine》《Am J Transl Res》《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药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文24篇。
在不断努力下,我们科室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专科,是福建省最大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福建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挂靠单位,先后被列为福建省卫生厅首批医学重点学科、福建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福建省科技厅优先发展研究所、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专业。
作为福建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诊疗中心,专科年门诊量超过10万人次,每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500人次,病种涉及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疾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及钙磷代谢疾病等,成功救治大量内分泌代谢科急危重及疑难病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甲状腺危象、垂体危象、肾上腺危象、高钙危象、甲亢合并肝功能损伤等危重病症的抢救处理方面达到先进水平。
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应该选择主动对标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等国内一流专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因此,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7月,科室成为福建省首家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MMC)挂牌单位,对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实现一体化综合管理,一站式完成糖尿病神经病变、眼底病变、早期血管病变及肥胖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工作,并建立代谢性疾病患者综合评估和定期随访系统,提升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与服务质量。2019年1月,学科成为福建省唯一的中国糖网筛防工程筛防示范中心,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门诊筛查与防治,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失明风险,并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等方式向全省各级医院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福建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率和防治水平。
目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拥有包括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射波刀)、革命型CT、宝石能谱CT、Prisma磁共振、PET-CT、全飞秒激光和准分子屈光手术系统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先进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智慧医疗方面一直在建设的过程中,现在智慧医院的建设一个是智慧服务,就是智慧医疗,还有一个是智慧管理。那智慧医疗是面对我们医院内部的医务人员在病人的诊疗和管理过程中的便利性,另一个就是智慧服务,我觉得在智慧服务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是在为老百姓服务,院内各种方面在硬件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说你现在可以刷脸支付、扫码支付,通过医院的微信的公众号可以预约挂号,也可以看查看检查记录和报告。在过去看病医保卡要带来带去,现在绑定好了刷脸就都可以。不过我认为,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还有一些“不太智慧”的方面,更多聚焦在医院内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我看来,智慧医院要向院前、院后延伸。比如,建设院前急救系统,可以快速定位病人的位置,在救护车上通过智慧系统上传数据,专家可以进行远程会诊,指挥急救。在“院后”,即病人康复出院后,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医院可以通过智慧系统开药,将药物通过物流送到病人家中。在未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将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药健康交叉融合。
薪火相传,奠基民族未来
为人师者,德为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是一个研究型的医院,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教学是培养下一代的,果教学不重视的话,我们后面没有医生了。
刘礼斌(左二)为团队指导
在教学方面,我做的第一个是管理的工作,包括我在医院教学的这个管理。我们这里包括本科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还包括国家要求的住院医生,培养计划的助培医生。这就要求我们按相关的有关规定做好管理,同时也要激发他们的热情。第二个,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来讲,要对他们的日常学习进行管理。对于硕士研究生,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高,而不是放空自己。对于博士研究生,要重点要求论文的问题,首先要端正学术态度,其次要努力勤奋地去学习,很多人不见得很聪明,但是学生应该要勤奋,要严谨。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只管大胆前进,我来做你们的后勤部长。”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求学路上的领路人,也要做他们生活上的引航者,我先后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鼓励中青年医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并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我在学习和生活上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自己也当成是一名“学生”,努力做到治学严谨并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遇到问题时,我常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经常和同仁交流,这些都对我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平时我勇于承担教研室的各项教学任务,超额完成教学计划,认真做好临床实习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带教工作。在教材方面,我曾参与编著国家级教材《内分泌高级教程》《临床内分泌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8年4月,我所领衔的“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阶式临床技能培训优化模式”项目获得福建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刘礼斌个人照
我认为临床、科研、教学都要互相反哺。做好教学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临床的病例,在临床上没看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提问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这对往后的临床工作以及研究工作是一种反哺。临床研究对于科研来说,也有一种促进的作用,临床研究能提高诊疗水平。科研不应该是为了发文章、拿项目,陷入这样的误区,医院和医生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是病人。
人才建设这一块,除了自己培养,引进来的人才也占有一部分,我们也非常欢迎引入人才。我们现在医生最大的问题,博士毕业,三年之内可能还有激情,过了三年,临床业务激情怎么保持?保持这种激情,这是最重要的,包括保持科研工作的激情、临床工作的激情。激情是最重要的,使命和激情是非常重要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始终恪守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医师节上作出的医生要“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新贡献”的指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开展教学法研究,多年来,我获得过多次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和教学成果奖,这些奖励是对我治学严谨的长期坚持和创新教学的长期努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服务社会,热忱温暖世间
疫情防控救治是一场与生命抢时间的战斗,最基础的工作在医院里面。2020年整个春节期间,我几乎都“泡”在医院,与班子其他成员共同坚守在指挥第一线,积极调动护理力量参与预检分诊、24小时发热门诊、抗疫专用隔离病区等疫情防控工作。我所分管的是护理方面,医疗队70%是我们护理团队,负责了核酸检查、发热门诊等的工作,在平时进行日常工作的督导。我们对社会的一个贡献就体现在我们队伍的支持。另一个是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两支省级专家巡回指导组对7个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巡回指导。我受省卫健委委托,我作为巡回指导组组长带着我们医院院感、呼吸、疾控等专业的专家,赴南平、三明、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指导防疫工作。那时,我带着团队全市全省跑,跑了半个省,一天一个站进行督导检查。当时条件蛮艰苦的,闽北冬季湿冷,酒店未开空调,晚上睡觉时即便加了一床被子,也是又湿又重。超市餐馆都不开门,高速公路上也只有卫生间还开着,一路上经常吃不上饭,我们都吃干粮,吃肉皮炒饭就吃了三天。我们在三天时间里跑了1000多公里,彼时到处是万物萧肃,冷冷清清。那时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刚出来,我们参照着执行,跑各地的社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边学习边指导。
福建省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福建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我自己也是一名侨眷,担任福州市鼓楼区侨联兼职副主席。现在有很多新侨,包括新侨侨眷都非常多。华侨,特别新侨方面有很多的人才,我们福建很多学科建设,包括一些高新企业的发展,新侨都出了很大的力。我们有责任为广大华侨服务,推动侨务工作的发展。在多方合作下可以组织医疗团队到偏远的乡下,像是闽北的华侨农场进行服务,我们有很多很出色的,特别在新侨这一块有很多的人才。
2020年,我获得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中国侨界贡献奖”是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每两年举办一次,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和表彰新侨在回国的创新创业成果,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侨界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由中国侨联和有关部门推荐专家组成的专门评审委员会按照优中选优、精中取精的原则和名额分配比例评选,共评选出获奖者125名,其中一等奖59名,二等奖66名,福建省有4人获奖。我认为,获得这个奖,是中国侨联、福建省侨联对我的一个鞭策鼓励。
作为医生来讲,本职工作就是把一个一个病人看好。对待学生,严厉慈爱;对待病人,仁爱宽厚,待同事,温暖爱护;对待学术,严谨创新。要把务实创新、大医精诚融为一体,立德树人,助力学科发展,为医学事业奉献终身。我常跟我的学生们说,我看他们玩过一款游戏叫《使命召唤》,大义面前,救死扶伤就是‘使命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