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98

侯德榜:中国重化工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发布时间:2021-12-09 16:07:4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侯德榜(1890—1974年),名启荣,字致本,福建闽侯人,美国归侨,中国著名化学家。曾任天津永利碱厂技师长兼北洋大学教授、永利制碱公司技师长兼制造长、南京铔厂厂长兼技师长、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四川永利川西化工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工业部技术顾问、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民建中央常委、国家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重化工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图1:青年侯德榜.jpg

侯德榜


半工半读 艰难升学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青洲村一个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读书。由于家贫,少小即跟随父亲下田耕作,因好学有加,常携书劳作,至今家乡仍流传着不少他“挂车古读”的故事:侯德榜常负责为自家田地车水,站在水车上车水时,他双肘往横木上一趴,双脚踩动水轮,双手端着书,艰难地苦读,有时就把书挂在水车的横木上一边用脚吃力地车水一边背诵课文。

侯德榜能进正式学堂得益于姑妈。13岁那年的一天,侯德榜到姑妈家玩,姑妈让他去阁楼取东西,可他过了好久都没下楼,姑妈上楼一看,发现侯德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连她上楼走到跟前都没发现。原来,他在阁楼上发现了一箱书籍,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竟然把姑妈交办的事给忘了。姑妈见状,决定出钱送娘家哥哥好学的儿子去读洋学堂。

1903年9月,侯德榜在姑妈的资助下,进入位于福州烟台山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求学,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和数理化基础。1906年,侯德榜北去上海,进入闽皖铁路学堂学习。三年后毕业,被分配至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当工程练习生。

1911年春,侯德榜辞职考入北京清华学堂,成为这所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首届学生,入学第二年学校易名清华学校。

跨洋留学 美国留名

1913年,侯德榜便以10门功课总分1000分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随即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17年获学士学位,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1918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制革专业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成为美国sigma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会员。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实验数据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不足形成的原因和因应对策,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也正因此,美国有多家企业竞相力聘侯德榜,就在这时,他在纽约遇到了赴美考察的天津实业家范旭东。

携手永历 创造历史

碱在中国人饮食中有广泛饮用,蒸馒头做包子制面包都需要,而且还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大量采用的原料。当时,中国所用的碱皆仰仗于进口,价格昂贵,百姓难以买得起。立志实业救国的范旭东与陈调甫等人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急需人才,在美国偶遇侯德榜后,他立即力邀这位美国博士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第一家碱厂—塘沽永利碱厂工作,携手结束中国用碱需要进口的历史。

1921年10月,侯德榜放弃了纽约一家工厂优厚的待遇回国,来到天津塘沽,出任永利碱厂技师长(总工程师)。

当初开办制碱厂时,永利碱厂用重金从外国人手中买到一份制碱苏尔维法的图纸。侯德榜上任后潜心钻研这份资料,并依据图纸生产。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正式开工出碱,然而耗费近300万银元产出来的碱,竟是红黑相间的劣质品。

此时,经营洋碱的卜内门洋行立即登门来谈合作,说愿意从高于建厂资金一倍的价格收购永利碱厂。卜内门洋行由英国人卜内门氏合作创建于1873年,总部在伦敦,在天津等中国重工业城市设有分行,主要经营纯碱、化肥。他们重金收购永利制碱厂的目的,是想阻截中国人自力更生制碱。此时,股东们也因失败怨声载道,叹息“制碱工艺如此复杂,还是得让外国人来做”。

范旭东力排众议,竭尽全力支持侯德榜,并出资派他带人再一次赴美考察制碱工艺,寻找永利制碱厂失败的原因。侯德榜曾感慨地说:“今日只有一意拼死,谋求技术问题的解决,以报范公之诚。”

侯德榜赴美后方知,原来当初永利碱厂花大价钱买来的制碱图纸,竟是早已废弃的旧图稿。

在美国,侯德榜拜访名师,考察工厂,潜心研究,归国后不仅带回了先进的制碱设备,还带回了自己在美国设计好的新图纸。经过反复摸索实验和调整改进,最终侯德榜和他的制碱团队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1926年6月29日,永利制碱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独立自主制作的优质碱,质量大大超过卜内门洋行所售的洋货,取名“红三角牌”。

载誉万国 首获金牌

1926年8月,美国人为纪念建国15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万国博览会,来自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竟然一举摘得了金质奖章。主办方称这是因为永利公司所做的努力象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进步”。

为了表彰侯德榜的功绩,中国工程学会在1935年将第一块金牌颁给了他。

摸索到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而大发其财,但是侯德榜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为此,侯德榜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著《制碱》,在美国以英文出版,在世界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深远影响,造福众人。

南京制铔 再填空白

1934年,永利化学公司决定建设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铔厂,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筹建。

制酸,这是化学基础工业的另一翼,投入巨大,且设备、技术更为复杂,为此侯德榜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在采购设备中,他更是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辅以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在进口外国设备时,他巧妙地利用各国厂商之间的竞争,选择适用又价廉的设备。为了节约资金,侯德榜以购废钢铁的价格买下了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

侯德榜则直言自己劳心劳力之原因:“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程,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

在侯德榜的主持下,仅用30个月时间,就于1937年1月就建成了这座重化工联合企业,不但一次试车成功,顺利投产了,而且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开创了中国自己生产化肥的历史。从此,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民发现集市上又多了一种“红三角”牌肥田粉,这种肥田粉和他们用惯了的英国卜力门牌肥田粉相比,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使用效果也不相上下。它给之后引进技术,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制雷抗敌 气节感人

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后,为避免碱厂落入敌手,侯德榜带领碱厂的核心技术人员四处搬迁,侯德榜组织工人将工厂设备能搬就搬,能撤就撤,绝不做亡国奴,当搬迁至南京时,侯德榜意识到日军侵华脚步不会停滞,抗日必是一场持久战,建厂时便在厂里设置了制铁工坊,当战火四起,德国封死了航路时,制铁工坊立即启用,碱厂很快就得以生产地雷、炸药,支援抗战。

日军逐渐逼向南京,侵略者对位于南京的永铔厂—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垂涎三尺。他们看到永利铔厂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曾先后3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南京铔厂的要求。侯德榜深知这种合作意味着什么,他和同仁们坚决拒绝“合作”,同时带领全厂,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日本侵略者还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但他俩明确表示,“宁举丧,不受奠仪”!于是,日本侵略者派飞机3次轰炸工厂,逼工厂停产之后,侯德榜又组织职工紧急拆迁设备,并将设备、技术人才和资料一同送往内地。

1938年,侯德榜主持永利公司在川西五通桥筹建永利川西化工厂,出任厂长兼总工程师。他励精图治,克服百难,推进永利川西化工厂建设。

由于四川的条件不适于沿用氨碱法,侯德榜特于1939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察安法专利。但对方提出辱国的条件:产品不能在东北三省销售时,侯德榜认为这是公然将东三省从中国割裂出来行为,侯德榜断然中止谈判。回国后,他夜以继日研究新的制碱方法,终独辟蹊径创造出新的制碱法。1940年,范旭东将之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后来,他又领导一大批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于1941年研究出融合察安法,让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合于一炉,联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这种联合制碱法把碱的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纯碱的成本降低了40%。

1943年,侯德榜主持完成了半工业装置试验,但由于战争和社会不安定,没有条件继续实现工业化而中断。

索日占产 百折不挠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范旭东病逝,侯德榜继任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他上任后,立即组织恢复永利塘沽碱厂与南京铔厂的生产。

抗战胜利后,永利化学公司接收的南京铔厂,只是空楼一座。侯德榜等向国民政府申请,要求前往日本拆运,归还原物,他说:“索要设备,哪怕一块废铁我也要拉回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态度。”国民政府当局托词由盟军总司令部统一处理赔偿,问题久悬不决。侯德榜在《大公报》发表《向日本拆回被劫去的硝酸装置》的文章,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支持。他于1947年7月7日亲赴日本,找到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并与远东经济委员会据理力争持续了两个月,最终得以成套归还。回国后,他放下一切事务,全力以赴,很快恢复了硝酸生产。

享誉世界 援助印度

侯德榜将侯氏制碱法,向世界公布,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此,侯德榜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美国机械学会荣誉会员的称号,并成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外国的企业和政府也纷纷邀请侯德榜前往解决技术难题。

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先后5次赴印度指导改进该公司碱厂的设备和技术,使这个碱厂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对此,后来尼赫鲁总理访华时也大加赞扬,引以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典范。

国家主席 邀之返国

1949年5月,国家主席刘少奇到永利碱厂视察,诚恳地邀请正在印度援建碱厂的侯德榜回国共商大计。侯德榜闻知,满怀激情,冲破种种阻碍,力拒丰厚利诱,历尽艰辛,绕道返回祖国。

1950年,侯德榜完成了挚友范旭东“待到中国政治清明时,一定把全部工厂交给国家”的遗愿,和久大总经理李烛尘一起,联名向人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

国家部长 科研终身

1950年,侯德榜出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技术顾问,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52年任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53年,他参加了民主建国会,并当选第一、二届民建中央常委。百忙之中,他依旧坚持科学技术研究。他还先后向中央领导人介绍过“永利公司建设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提出“复兴工业的意见”等多项建议。他接连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继续进行补充试验和中间试验。

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这种小氮肥厂,在当时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同年,侯德榜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侯德榜出任国家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此时,他又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的设想,并亲自领导示范厂的设计、施工、试验和改进,获得国家科委创造发明奖,1965年获得成功。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陆续推广建厂1000多座,其产量长期占全国氮肥总产量一半以上,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侯德榜在发展磷肥、农药、聚氯乙烯、化工机械等工业和化工防腐技术,以及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

1958年,侯德榜完成了80余万字的中文版《制碱工业》,总结了几十年从事制碱工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此书曾在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展出。

1972年后,侯德榜虽身体虚弱,特别是身患白血病后,日渐病重,仍多次要求下厂视察,帮助解决技术问题。他不顾病魔缠身,还经常邀请科技人员到家里开会,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等问题。

在病重期间,侯德榜曾用颤抖的手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德榜体弱多病,恐不久于人世,对党和国家的栽培,无以图报,愿在百年之后,将家中珍藏的书籍捐献给国家。”去世前,侯德榜没有把生平节约下来的钱与住房留给后代,而是如数捐赠给了中国化学工会,用来发展化工事业和购买科技书籍。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逝世。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领导同志送了花圈,聂荣臻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席了追悼会。他的儿子侯虞钦根据父亲的遗愿,将100多册书籍捐赠给北京图书馆,500多册赠给北京化工学院。

为纪念侯德榜先生一生为化学工业和化工科技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为激励我国广大化工科学技术工作者投身于科教兴国的化工事业,由中国化工学会于1996年设立“侯德榜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同时设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为我国化学领域权威奖项。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