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90

卢肇钧:建立起中国铁路第一个土工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11-04 15:34:4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卢肇钧(1917—2007年),福建福州人,美国归侨,著名土力学家。曾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助理工程师,滇缅公路工程局助理工程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师、铁道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工研究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工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2:卢肇钧在试验中.jpg


世家子弟 承继父业

卢肇钧是中国第一代铁路世家子弟,祖籍福州,1917年11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此时他的父亲卢学孟正任陇海铁路局局长。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兴办中国第一个高等科技学校—船政学堂,同年开始招学生,不收学费,还可领取4两纹银,卢肇钧祖父卢思致决定将儿子送往船政学堂。二儿子卢师孟刚满14岁,就考入船政后堂学习管轮(轮机),是船政后学堂第四届管轮专业毕业生,曾任“广甲”等兵舰的管轮、总管轮。三儿子卢守孟紧接着考入船政前学堂学习造舰,为船政学堂第三届制造专业毕业生。又过了几年,四儿子卢学孟也考进船政前学堂学习造舰,四儿子成为前学堂第四届制造专业毕业生。

卢家三个儿子在船政学堂学习刻苦,加上天资聪慧,很快成为佼佼者。1886年卢守孟因学业优良,被船政学堂选派为第三届留学生,赴英国海军部制造大书院留学,专攻轮机和船身制造。1896年与后来成为海军总司令的程璧光等一起赴英监造“海天”“海圻”舰。四儿子卢学孟也被选送赴法国留学。

三个儿子毕业后都事业有成。卢师孟参加过著名的甲午海战,与日寇血拼。卢守孟担任过监督、翻译、编译、工程司等职。1902年,卢守孟奉令出使英、比、意国,为驻英使馆通译,官至花翎二品衔,湖南候补道台。卢学孟曾担任驻英通译官,回国后任京汉铁路行车总管、邮政部路政司行走、两广交涉局副局长。民国后,任陇海东路工程局局长、郑州陇海铁路局局长、交通部参事等。

卢家第一代从事铁路的有二人。先是卢学孟出任京汉铁路总监督。卢学孟在任上颇有成就,“行车有年,洵为在路得力之员”。后来他的弟弟卢宗孟任北宁铁路医院医师。

第二代在铁路工作的最多。卢学孟的大哥卢希孟当年过继给了大伯。卢希孟长大成人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为火车站站长:三子卢肇兴从法语学校毕业后进入铁路工作,后任火车站站长;四子卢肇国,也是法语学校毕业,曾任陇海铁路徐州机务段司事、车长、站长。卢守孟三个儿子一个媳妇也都在铁路部门工作:长子卢肇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陇海铁路做财务工作;二儿子卢肇新,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北宁铁路唐山制造厂做技术工作;三儿子卢肇章,1937年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在铁道部工厂处、南昌铁路分局任高级工程师,妻子也在南京铁路医院做医生。卢学孟两个儿子和一位媳妇也都在铁路部门工作:长子卢肇行,长期在西安铁路局材料科工作;次子即是卢肇钧。

滇缅修路 立功西南

卢肇钧6岁时随父母迁居北平,1930年进入三基初级中学,1933年进入汇文高级中学,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内迁。卢肇钧曾在北平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物理系各借读半年。1938年,他西去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就学土木系,1941年毕业。

卢肇钧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即是担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助理工程师。当时,日军疯狂轰炸大后方,卢肇钧参与抢修道路桥梁,还先后在昆明、贵阳及重庆等地从事钢桥和悬索桥设计。

随着中国沿海沦陷,西南通道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1944年卢肇钧调入滇缅公路工程局担任助理工程师,在滇西云县、公郎、弥渡等地从事公路设计施工,翻山越岭,测量、设计、监工,常常夜以继日长途跋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与之同时,卢肇钧的父亲卢学孟放弃高薪,辞职还家,坚决不事日,靠变卖家产过日子。卢肇钧读过不少革命书籍,一度想投奔延安,但因家中需要靠他接济,同时也深感修路造桥对于祖国抗战的重要性,从而没有辞职北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卢肇钧回到清华大学土木系任助教,还参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的复校建设工作。

在美奔走 促海归潮

1947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文化协定》,成立美国在华教育基金委员会,协助美籍教授来华讲学及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卢肇钧通过了公费出国考试,于1947年到达纽约。在曾经的清华大学导师刘恢先指点下,进入哈佛大学土力学专业读研究生。

1948年,卢肇钧在获得哈佛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土力学研究室做博士研究生并兼任助理研究员,在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太沙基和泰勒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土力学研究工作。因为他出色的研究能力,甚至已经接手一项美国海军委托的地质研究项目。他的导师们认定他在美国“前程远大”。如果没有1949年春节的那个清华大学校友聚会,也许卢肇钧在美国会很快成为蜚声全美的科学家。

1949年春节,侨居波士顿的几十位清华大学校友聚餐,餐叙时有些人慨叹说:“共产党即将统治中国,我们今后只好在异乡寄人篱下了。”也有人说:“列宁有赎买政策,中国共产党想来学苏共会出高价聘请技术人员回去。”卢肇钧则说:“依我看,问题不在于是否出高价,而在于共产党是否真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若真的要振兴中华,为人民谋幸福,我看我们还是该回去。”

春节聚餐后,卢肇钧和一些热爱祖国的留学生们便开始交流国内信息,他牵头创立了“中国问题讨论会”组织,在美国向留美科学工作者介绍和宣传祖国情况。

当时美国有一批反共政客通过控制的美国新闻媒体,封锁来自中国的真实消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行造谣歪曲。卢肇钧与一批志同道合留学生们合作,在美国举办刊物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域。浦寿昌、浦山在波士顿创办发行英文政论的季刊《中国学生意见》,1949年初春由卢肇钧接办发行,当时有林同端、洪朝生、任以都等任编辑。张钦楠回忆说,浦山回国前,曾嘱咐他参加编辑,协助卢、林等组稿,卢肇钧回国时还带了一些期刊,交给了国家教育部留学生处。

很快,以中共地下党员为主筹划的社团组织—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开始发展起来。1949年上半年,美国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留美科协区会。6月18日,13个区会的代表在匹兹堡召开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宣言《我们的信念和行动》,阐明宗旨是:联络中国在美国的科学工作者致力科学建国工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争取科学工作条件的改善及科学工作者生活的保障。总的目标是为争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而努力。至1950年3月,留美科协发展了32个区会,会员总数达700多人,卢肇钧和张文裕、华罗庚、唐敖庆、钱有训等一批后来名满中华的科学家都是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后来出了14位院士。留美科协的主要活动是发展会员、建立区会、发展学术小组、编印《留美科协通讯》、开展回国活动,对在美国推动20世纪50年代初的海归潮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卢肇钧作为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波士顿区会的联络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治国方略,奔走动员留美学生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与此同时,美国一方面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另一方面出于中国科学人才对于美国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大批中国学生极力挽留:一方面给予更为丰厚的物质报酬;另一方面,打击亲共学生和教授。

1950年8月,卢肇钧决定辞去教职归国。泰勒教授再三挽留这位才学过人的中国弟子留在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工作。但卢肇钧去意已定,谢绝恩师盛情挽留。

1950年,卢肇钧与另外35名同学一起坐船经香港辗转回到北京。受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唐振绪院长之约,执教唐山工学院。同年,唐振绪在唐山工学院内创办铁道科研所并兼任所长,卢肇钧兼任研究所研究员。此后,铁道科研所迁往北京改称“铁道科学研究院”,卢肇钧相继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工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土力学家 技术大腕

卢肇均回国后,长期从事中国新建铁路沿线各种土的力学性质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的研究,是我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卢肇均建立了中国铁路第一个土工试验研究室,以此为基地组织培训了一支精干的试验研究队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各个铁路勘测设计院和工程局培训了许多土工试验与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并协助各铁路局普遍建立了土工试验室,从而提高了新建铁路路基的勘探、设计和施工的质量。

没有卢肇钧的研究成果,中国盐渍区域就难以通火车。1953年,兰(州)新(疆)铁路新线勘测队进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带,发现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特有的盐渍土问题成为修建铁路的难题。该地区每年春季有许多路面软化,夏秋松胀,使车辆难以通行,当地人称之为“橡皮地”。卢肇钧自1954年开始主持这项研究工作,他多次深入河西走廊盐渍土地区,调查各种道路病害现象与当地的土质气象及水文地质的关系,提出了《兰新线张掖地区盐渍土路基的初步研究报告》。

为攻关盐渍土的松胀变形难题,卢肇钧带着自己的团队,对多种不同成分盐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室内控制条件的系统试验研究,在1956年提出了《盐渍土工程性质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针对盐渍土路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纳入铁路设计规范,从而基本解决了我国盐渍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

没有卢肇钧的研究成果,沿海不少地方也难以通铁路。我国沿海各省分布有大量的饱和软粘土地层。在这种地层上修筑的铁路路基和建筑物经常下沉甚至发生突然性地沉陷破坏。卢肇钧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主持攻克这项难题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成功地采用排水砂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制定了对软土地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分别于1959年、1962年发表了《关于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和稳定分析》《软土内摩擦角和塑性指数的关系》,对沿海地区铁路网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没有卢肇钧的研究成果,就没有中南和西南地区火车的畅行。膨胀土和裂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许多省区大量存在的特殊土问题,而且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存在的问题,引起许多路基塌滑和房屋开裂变形。20世纪80年代后期,卢肇钧开始对膨胀土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系统性研究,主持了“裂土基本特性及其在路堤、路堑、边坡工程中应用技术条件的研究项目”,亲自负责非饱和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他带着研究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膨胀土的强度及其稳定性以及非饱和土强度特性等基础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项目于1989年被列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0年又被加拿大的国际开发研究中心列为中加交流合作的资助研究项目,1990年这个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项研究取得有关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质及非饱和土凝聚力与其膨胀压力相互关系等一系列新发现,并已发表了《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土力学计算理论问题》《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和《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与膨胀压力》等重要论文,提出了全面重视自然现象的学术观点,并提倡对非饱和土的膨胀压力开展研究。

20世纪70年代,卢肇钧主持研究新型支挡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锚定板挡土结构形式及其相应的计算理论。它具有结构轻、柔性大、能节约建筑材料并能适应承载力较低的地基等特点。他在深入研究和反复试用的基础上,经十多年的大量研究和试用后,总结编写了《旱桥锚定板桥台设计原则》《锚定板挡土墙设计原则》,并列入有关设计规范。其中提出的锚定板承载力的临界深度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这种结构形式已被许多部门采用,在国外发表时被称为中国特色的新结构。日本土质工学会曾作介绍并得到重视。

卢肇钧创建和领导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的土工研究室,解决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难题,特别是路基土工问题,先后解决了黄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翻浆、下沉、挡土墙土压力、软土路基的稳定和沉降、桩基承载力以及地基加固等,取得了大量很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和论文报告,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数十名硕士及博士,对我国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土工室成为全国土力学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之一。

卢肇钧还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工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土木建筑学组组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组第二届委员。1991年,卢肇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肇钧撰写或主编出版了《关于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和稳定分析—路基土工研究第1集》《地基处理手册》《地基处理新技术》《锚定板挡土结构》《中国土木工程指南第四篇—土工与地基基础》等。

2007年12月28日,卢肇钧在北京逝世。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