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77

马宁:从新四军走出的高产作家

发布时间:2021-09-27 16:33:4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马宁(1909—2001年),原名黄振椿,又名黄震村、黄梅天,福建龙岩人,马来西亚归侨。曾任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盟员、马来亚霹雳州太平埠振华中小学中学部主任、新加坡《南洋文艺》主编、马来亚普罗文学艺术联盟主席、马来亚反帝大同盟宣传部部长兼《马反》主编、马来亚总工会秘书、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宣传委员、上海伤兵医院义务医生、福建省龙岩县抗敌后援会指导员、福建省龙岩县闽西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福建省龙岩县《抗敌前锋》主编、福建省龙岩县东肖抗日服务团团长、新四军政治部宣教科代理科长兼机关报《抗敌报》主编、《福建农民报》主编、福建省政府文化处处长、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图1:20世纪30年代初马宁.jpg

马宁


少年反帝 誓不事日

1909年9月15日,马宁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赤水桥村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黄南松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佃农,母亲郑菊英是龙岩乡绅郑丰稔的女儿。郑丰稔本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秀才,经商有道,土地日增,成为当地官僚地主,马宁的父母成了他的佃户。这在马宁幼小的心灵既埋下了愤懑因子,又种下了自强奋斗的种子。马宁原名“黄振椿”,后来因为崇拜马克思和列宁而改名为“马宁”。

马宁父母极重视子女教育,省吃俭用供马宁读书,进入了当地颇为著名的开明小学,与中共早期革命家郭滴人是同学,爱好中文,成绩不错。

一个颇为偶然的机会,天资聪颖的马宁被几位回乡演文明戏的大学生看中,他们将马宁带到省会福州读中学。但已在福建省议会担任副议长的外祖父郑丰稔却不愿为他提供学费,将他送至厦门鼓浪屿日本博爱医院做半工半读的护士生。

自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小小年纪的马宁深植了反日思想,实在不愿意在日本人的医院学习、做事,于次年与郭滴人同时转入免费的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

投身革命 参加北伐

集美学校校风开放,是厦门较早拥有中共党组织活动的区域之一。马宁在学校有机会读到《中国青年》《创造》等进步刊物,特别是在阅读了进步学生罗明主编的刊物《星火》之后,深受影响,萌生革命之心,他给自己取了个别有深意的名字—黄震村,他认为“假如地主不打倒,农民勿想过上好日子”,希望农村闹“地震”,震它个天翻地覆。

1926年年初,马宁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他没有回家,而是来到了当时离国民革命中心广州较近的广东汕头,找到当年与章独奇、邓子恢一道创办《岩声报》的张觉觉。此时张觉觉为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宣传委员,介绍马宁加入了国民革命北伐学运宣传队。在北伐东征誓师会上,马宁又与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来的郭滴人相逢。

郭滴人成为农运特派员后随北伐军返回龙岩,而马宁深受郭沫若《革命与文学》等文章影响,立志以笔为枪,从事文学革命。

求学上海 参加起义

1927年2月,马宁在得到外叔公郑德嘉100元资助后,只身前往上海寻找郭沫若。虽未寻到郭沫若,但在创造社成员的介绍下,马宁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他还跟进步同学一起,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大学被查封,马宁失学,租到一间仅有一个小天窗的窄小阁楼,但令之惊喜的是,他在阁楼上发现了一箱革命书刊,这些书籍对培植马宁的革命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9月,马宁进入新华艺术大学音乐系读书。之后,又进入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系求学,与陈白尘、金焰、郑君里等成了同学。1928年5月,马宁因缴不起学杂费而中途辍学。困难没有湮灭他以笔为枪的革命信念,着手进行革命文学创作。

开始创作 投奔红军

1928年夏天,马宁离开上海赴江西南昌找外叔公郑德嘉。暂住南昌大旅社时,他将在长江轮船上听来的故事,写成短篇小说《船上人》。此小说形象展示了五卅惨案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也给日本水手造成了苦难。这篇小说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抗战时期,陈毅曾说:从马宁先生的《船上人》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相处的日子一定会实现,日本人民有这个愿望,中国人民也有这个愿望。

1929年夏天,马宁听说朱德、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三克龙岩城,立刻决定回乡参加红军。归途巧遇从印度尼西亚归来的开明小学同学林映雪,他也是想回乡投奔红军。

马宁兴冲冲回到龙岩,方知红军已走,白军重占山城。马宁来到了林映雪的老家龙岩城郊白岩区谢家邦乡,才知道红军虽已撤离,国民党军队重占县城,但红军游击队仍在山区活动。马宁居此看到苏区农民晚上搞文娱活动,演出自编的山歌戏,筹款支援红军游击队,深为感动,提笔写了一封信投给上海的《乐群》杂志,信中兴奋地写道:“现在是一个新的太阳照耀着我,我在此写信给你,我向来是主张劳动者应该有直接写其自己生活的作品,劳动者应该有自己的文学……”《乐群》以《通讯》为题,发表了这封来自苏维埃政权之下的信件。马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比作“太阳”的作家。

马宁潜回龙门赤水桥老家后,才知道父母因拥护红军,遭国民党军队逮捕,遇救后已逃往漳州。马宁立即前往漳州寻父。找得父亲后,父子再三商议,最后决定马父赴马来亚投亲谋生。

“左联”新星 连发“红文”

1929年年底,马宁孤身一人再往上海。

1930年1月,马宁以广东海陆丰暴动和广州起义为背景,着手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恋》,投给了上海南强书局编辑部,经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南强书局编辑冯铿的编辑,成功问世。马宁由此认识了冯铿、阿英(钱杏邨)等一批共产党人,并于1930年3月2日,经阿英介绍,马宁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此后,经冯铿的介绍,马宁认识了党中央《红旗日报》负责人、“左联”作家李伟森,并在李伟森的关心和支持下,于9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马宁将自己在闽西苏区生活时的所见所闻,告诉冯铿。在冯铿的鼓励下,马宁以《苏维埃随笔》为总标题,写了20多篇散文,发表在《红旗日报》上。

在左联,马宁还与左翼作家柔石、白莽、胡也频等成为朋友。

沪上血雨 避往南洋

图2·青年马宁在南洋.jpg

青年马宁在南洋

1931年年初,左联作家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人被捕,同为“左联”作家的马宁紧急转移到龙华,那里住着东南亚各国流亡的进步人士和被逐归国的华侨,他们劝马宁前往南洋暂避风险。

1931年2月,马宁避往南洋,辗转抵达马来亚槟城后,与父亲和胞弟团聚。父亲劝儿在南洋谋一份稳定营生,安居乐业,而立志革命的马宁,决定在南洋开展革命工作。

文教战士 抗日先锋

马宁到南洋后,立即通过各种关系,尝试着与当地的共产党组织联系。在与马来亚共产党接上关系后,他参加了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并出任马共中央宣传委员。他还找到了《光华日报》编辑部里的马来亚共产党人汤唤乾、陈嘶马等,受约为《光华日报》副刊撰稿。后又受聘到马来亚联邦霹雳州首府太平埠侨办振华中小学,担任中学部主任。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疯狂侵略东三省,马宁立刻在学校里组织反帝学联,开展抗日救国宣传,鼓励学生与帝国主义展开斗争。12月12日,他带着一些同学在街头散发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宣传传单时,遭英殖民警方包围,马宁机智地甩掉跟踪的密探,逃入椰林,绕道转回槟城。在槟城,他一边从事抗日活动,一边读书著文。

自1932年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签字后,马来亚英殖民当局对华侨抗日言论的压制追查加紧,马宁的处境更为险恶。在马共的帮助下,马宁秘密转到北部山区双溪泗郎,当了一所小学校的校长兼教员和守门人。

转往星洲 以文抗敌

为躲避槟城英殖民当局缉捕,马宁化装成华侨商人,前往新加坡,住进华侨青年团体—励志社,主编《南洋文艺》。因在《南洋文艺》上发表《一个女招待之死》等革命文艺作品,马宁受到英殖民当局军警注意,很快《南洋文艺》被查封。马宁迅速转移,并埋头写了《绿林中》等4个剧本,在新加坡皇家大戏院演出。由于剧本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地现实的黑暗,引起新加坡英殖民当局愤怒,马宁再遭通缉。在新加坡爱国华侨青年的帮助下,马宁又一次成功逃脱。

此后,马宁担任马来亚反帝大同盟的宣传部部长,主编刊物《马反》,还发起成立马来亚普罗文学艺术联盟,并被选为主席。马宁还被选为代表,参加了全南洋各殖民地各民族的代表大会,担任会议主持人,同时还被选为马来亚总工会秘书。

回国治病 筹办医院

在南洋,马宁全身心投入工作,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以致痼疾心脏病复发,且日趋严重。1933年4月25日,马宁与王玉秀(后改名王斯)在新加坡丛林中举行婚礼,王斯精心照顾病中的马宁。

1934年4月,马共中央考虑到马宁身体病弱,决定让他回国治病。马宁偕夫人回国后,先到厦门,当时中共厦门市委遭受破坏,马宁寻党不得,为生存到厦门禾山洪山柄海军农场当工人。务农同时,他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厦门党组织,仍未接上关系,且白色恐怖日重,马宁带着妻儿回到龙岩,化名黄梅天,筹办生活医院。

淞沪抗战 医疗义工

1936年6月,因没有“良民证”,马宁被新来的国民党城防部队抓去,经龙岩医师公会保释后,逃到上海。

在上海,马宁多方寻找阿英不遇,又获知田汉、阳翰笙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后来幸得上海大学校友会王秋心介绍,与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领导人沈雁冰(茅盾)联系上,由他介绍马宁到景平中学当教员,继而转入华华中学。

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华华中学成为临时伤兵医院,收治在前线血战日寇身负重伤的中国军人。马宁作为医疗医工,参加了战地救护,冒着枪林弹雨,随救护车上前线救护伤员。马宁陪同沈雁冰、巴金上前线慰劳伤兵。

回乡抗日 组救亡会

此时,随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旗下的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组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以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委,项英、陈毅为正副主席,马宁的龙岩乡亲张鼎丞为委员。闽西的红军和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后与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对调),马宁的另一位龙岩老乡邓子恢调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

马宁闻知归心似箭。他与上海市文化救亡协会章汉夫取得联系,由他签证回龙岩寻找张鼎丞、邓子恢部队。

马宁回到龙岩后,通过新四军第二支队办事处主任梁国斌的帮助,乘船到雁石找到邓子恢。邓子恢指示他发挥文化人的作用,到龙岩城开展国共团结抗日的宣传工作。

马宁以左翼作家联盟著名作家的身份,给当时担任福建省政府省公报室主任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信,郁达夫随即回函把他介绍给国民政府龙岩专员张策安,在张策安安排下,马宁出任龙岩县抗敌后援会指导员。

在邓子恢和中共龙岩县委领导下,马宁发起组织闽西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任会长。张栋鸣、郭国翔、张占云、张桢临等100多名进步文学青年参加了闽西文化界救亡协会,马宁组织这批文学青年创作抗日歌曲、歌谣,深入城乡进行抗日宣传,动员闽西青年参加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马宁还担任了《抗敌前锋》主编。与之同时,他还组织了东肖抗日服务团并亲任团长,发动人民群众支援即将出征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并组织当地百姓为新四军和共产党抗日组织服务。这一切,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他们立即派人查封刊物,解散服务团,马宁处境危险。

入新四军 掌机关报

邓子恢闻知,立即通知马宁直接加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前线。路过龙岩各地时,当地群众涌上街头欢送新四军。邓子恢对马宁说:“你们的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工作还是有成绩的。”

在穿山越岭开赴江南抗日前线的行军中,马宁不忘抗日宣传使命,他在行军间隙不顾劳累,撰写了介绍新四军和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新四军散记》,寄往南洋侨办华文报刊《现代日报》《现代周刊》发表。

这是海外最早出现的宣传新四军报道,让南洋华侨知道祖国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新四军。

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后,马宁被任命为政治部宣教科代理科长,负责主编新四军机关报—《抗敌报》。他请叶挺军长题写报名。《抗敌报》刊发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抗日文章,起到了鼓舞将士的战斗作用。《抗敌报》创刊一周年时,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联名从延安发来贺信。

在主编《抗敌报》的同时,马宁还负责编辑内部参考读物《电讯新闻》和《救亡日报》(三日刊),另外马宁主持新四军对外新闻联络工作,他把新四军干部将士所写的文艺作品等,寄至大后方的《新华日报》和胡风主编的《七月》等刊物发表。繁忙之间,马宁还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扬子江进行曲》。鉴于他的优异成绩,新四军政治部于1938年7月批准恢复了马宁的党籍。

同年冬末,皖南奇冷,马宁为赶编重大军事资料,冻坏下肢并突发恶性肺炎,失去知觉。在军部医院抢救时,叶挺、袁国平、邓子恢等亲自到病房探望,直至他恢复知觉才离开。在医院里,马宁认识了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他向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提供了不少新四军浴血抗敌的事迹材料,使史沫特莱写出不少名篇。数年后,马宁以一位外号“大刀会”的小伙子成长为新四军战斗英雄的故事为主线,创作了长篇小说《扬子江摇篮曲》,轰动一时,被译成英文出版。

1939年末,马宁的妻子王斯从福建省助产学校毕业。经叶挺批准,王斯和邓子恢的夫人陈兰一起来到新四军军部。王斯被分配到军部医院工作。

西去桂林 以笔为戈

1940年冬,新四军军部紧急疏散伤病员。体弱多病的马宁奉命调往八路军广西桂林办事处,叶挺军长特批王斯护送。

到了桂林之后,马宁立即前往八路军办事处报到,李克农主任不但批给他们夫妇俩每月60元生活费,还叮嘱马宁先养好身体再战斗。

渴望全力为祖国抗战服务的马宁,先让妻子王斯到广西桂林省立医院当了护士,自己则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换取南洋《现代周刊》特派第四战区战地记者的记者证,向桂林市新闻记者协会领了会员证,投身桂林当地抗日文化活动。

桂林危机 二下南洋

随着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使桂林上空阴雨密布,爱国民主人士萨空了被绑架,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被迫停刊。马宁接到李克农“自行掩护”短信后,立即转移。他到香港找到了廖承志和连贯,但香港也难以安顿,马宁决定二下南洋。

到了南洋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多地处于日军轰炸之中,马宁只好再转往香港。他到香港不久,香港沦陷。马宁逃到澳门,找到叶挺军长的副官麦毅,由他帮忙办了华侨的证件,进入广东中山县难侨救济处。

再返漓江 助力叶挺

1943年1月,马宁回到桂林,住进妻子王斯在省立医院的护士宿舍,以写稿和养猪维生。在中共地下党员、桂林文化供应社作家邵荃麟帮助下,马宁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香岛烟云》。

有一天,马宁去《文艺生活》送稿,主编司马文森告诉他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禁于桂林,并告知了具体地址。第二天,马宁扮作割猪草的工人来到了叶挺被囚地点附近,在夜幕降临之际,机警地闪进了叶家……没过多久,叶挺副官麦毅来找马宁,说军长的两个孩子生皮肤病,请王斯配药诊治。

1944年夏天,日军进犯桂林,国民党当局紧急大撤退,叶挺被秘密转移。麦毅找到马宁,说军长家里有20多人,夫人请马宁帮忙找船只撤退。马宁自制了个中国远征军杜聿明后方留守处上校参谋黄白桐的假军官证,找到了桂林东坡酒家故意沉到河底的轮船,并雇人修好,让叶挺一家20余口人和其他难友共100多人上了船。出发前,马宁还冒着敌机轰炸,奉党之命救出科普作家高士其。当时高士其身体瘫痪,新婚妻子悄然离去,2万元疏散费和衣物都被骗子席卷一空,他被反锁在房里,动弹不得,多日无食,奄奄一息,马宁破门而入,背起高士其,冲向江边,将之安顿在船上。之后,马宁亲自护送这条船沿漓江南下,经阳朔、平乐、昭平到达梧州。马宁安排叶挺夫人李秀文一家人改乘电汽船到都城转赴澳门。他又通过合众社记者白恩德,在梧州电报局发了一封电报给软禁在湖北恩施的叶挺军长:“贵眷已安全疏散至梧州转赴澳门。”

撤离桂林后,马宁带家人到达广西昭平县北陀山区,在当地中学教书,一面种菜,一面当卖油小贩补贴家用。

宣传战将 三下南洋

抗战胜利后,马宁移往广州,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创作了长篇小说《将军向后转》,一方面进行革命活动。

解放战争期间,马宁在得知国民党当局将缉捕自己的消息后,于1946年7月再下南洋,先到马尼拉,后到新加坡,在华侨中学任教,并发起组织新加坡华文文艺协会,配合马来亚共产党做各种宣传工作。他还配合胡愈之写了大量反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文章,刊于当地爱国华文报刊。

图3:1948年7月马宁在新加坡出狱时.jpg

1948年7月马宁在新加坡出狱时

1948年,新加坡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取缔马来亚共产党。7月14日,马宁被逮捕,不久被驱逐出境,引渡厦门。船经香港时,马宁趁机偷渡登岸,因港督下令通缉,便化名隐居澳门。

回国效力 笔耕不辍

1949年6月,马宁辗转回到龙岩家乡,迎接解放,之后参加新生人民政府的接管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马宁调到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先后担任《福建农民报》主编、福建省政府文化处处长、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武夷山上的白蝴蝶》《老规矩》《落户的喜剧》等一批文化作品。1957年,在朱德帮助下,《人民文学》曾一次发表了马宁4部作品。

改革开放后,马宁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全国文联委员,继而又被选为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委员。

海内外文学界对马宁在中国文学史地位做了全面肯定。海外史学界对马宁在马华新文学运动中的作用评价甚高,称之:他在马华新文学扩展期末期至低潮期初期,作出很大的贡献,并且发挥了高度的影响力,因此与郁达夫一起,被当作马华文坛早期作家之一。

图4:1983年马宁夫妇在延安.jpg

1983年马宁夫妇在延安

1986年,福建省作家协会举行“马宁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龙岩市成立了马宁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权威文艺理论家杨义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马宁的创作活动做了总结与高度评价。

晚年,马宁还曾任中国人才之家顾问、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名誉副馆长等职。

马宁一生笔耕不辍,晚年仍倾力创作长篇小说《红白世家》,完成并出版第一卷《香港小姐奇婚记》,还整理、出版了《马宁选集》。正在创作《红白世家》第二卷时,因病失去语言和行动能力,不得不结束笔耕生涯。

2001年12月11日,马宁病逝于福州。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