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不倦务于实,着手生春济苍生——记新侨人才邓朝胜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侨联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侨联事业发展新篇章。2022年,福建省侨联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侨界新贡献”专栏,总结回顾福建侨界近年来发展的非凡成就,展示海内外闽籍侨胞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加强侨界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邓朝胜,男,新侨人才,1970年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6年入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考入福建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内科学专家吴可贵教授、陈美云教授;2002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家王辰院士;2012-2013年间,公派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医院、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圣路加国际病院等研修;2015.12-2016.3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院研修;2016.5.13-2016.5.18受邀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胸科学会学术年会,做关于肺栓塞研究成果做壁报交流。
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全国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兼呼吸慢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戒烟联盟理事,福建省医院协会呼吸病学研究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组长,福建省康复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医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海医海西介入呼吸病学专委会常委,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分会常委,福建省癌症康复与姑息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三甲医院)科技副院长等。
较早开展了肺动脉高压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省内首先诊断及成功诊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例数最多,成功诊治了许多复杂、危重肺栓塞、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右心衰竭或合并妊娠、恶性肿瘤等患者;在国内20多家大医院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创新性地建立了CTEPH动物研究模型,填补了我国该方面的空白;多次受邀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地做国际学术报告与交流,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国家级年会做学术报告,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在慢性咳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肺部小结节早期诊断、超声气管镜的临床应用、气道狭窄等介入诊疗技术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主持科研项目课题1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含分中心子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厅级课题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
获得个人荣誉主要有:2022年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201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第一完成人);2019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闽江科学传播学者”;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科普工作者”;2018、2012年度2次福建省医学科技奖,省医学会,二、三等奖各一项,均为第一完成人;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2018年度德上医学全国影响力医生;2017年度获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22个专业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之“国之名医·青年新锐”;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5年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2015年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2015-2016年连续两届获得福州市留学生同学会优秀会员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福州市留学生同学会“特殊荣誉奖”称号;2013年受省委组织部选派赴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三甲医院)挂职科技副院长,成绩突出,获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优秀挂职科技工作者嘉奖(岩委2013第16号);2011年获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10年期间优秀毕业博士生;2011年福建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度评为福建医科大学“身边的青春榜样”;201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入选福建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0年福建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09年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07-2008年度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教师等。
笃志不倦,漫步医学殿堂
“一川远江汇溪水,千障深围四面城”,这是福建长汀,以前的革命老区,也是我出生、上学的地方。我的家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在我年少时,周围亲友生病只能辗转几个小时到当地的县医院就诊,即便如此,县医院对一些大病也是束手无策。亲友艰难曲折的求医仍经历历在目,加之亲戚的动员劝说,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踏上了漫漫学医路。学医的五年虽然辛苦但也充实,我最终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并顺利入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我与附一院结缘,还有个小插曲。我是1996年毕业的,那时候大学生毕业不再是包分配,而是需要通过“供需见面”找工作。也许是缘分使然,虽然有很多医院来学校招聘,但是附一院“供需见面”的时间较其他医院早,它在年前就已发布时间,并很快组织安排了面试,在见面会上我们供需双方觉得不错,就签订了协议。而其他医院则需要等到年后的3-4月份才通知面试时间,最终我选择入职附一院,成为了一名附一人。
我在入职附一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报考了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我应该算是福建医科大学最早的一批呼吸方向的研究生。虽然当时学校并没有独立的呼吸方向的硕士点,但是吴可贵院长很重视人才培养,只是苦于能招的硕士专业太少,为了大力推动医院的人才建设,但凡能跟可报考专业沾边的,他都尽量让老师招生,鼓励大家报考深造。以呼吸专业为例,它与肺心病、心血管等领域有交叉,于是就将呼吸纳入到心血管专业的培养体系中,我就报了肺心病方向,成了陈美云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陈美云教授、吴可贵教授的指导下,我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当时,福建医科大学要建立独立的呼吸科硕士点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积累以及严格的审批,在短时间内实现一个新的硕士点建设并不现实,而吴可贵院长通过这样变通的方式,为医院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硕士毕业后,经呼吸科的林其昌、陈美云等前辈介绍,我认识了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的王辰教授,最后幸成为王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北京读书的三年,我过得特别充实,除了开展基础研究外,也完成了呼吸专科的规范化培训,不敢有半分懈怠。在读博期间,虽然人在北京,但是我从未去过八达岭长城,连天安门广场也鲜过去,把大部分的时间跟精力投入到了临床和科研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的博士论文高分通过,被推荐参评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我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还被评为毕业10年间优秀博士毕业生。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良多。他曾说过,想要在临床和科研上进行创新,就需要“日思夜想”,就是要反复思索一个问题。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我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特别是在肺栓塞发病机制的研究上,苦于没有新的模型,最后能有所突破与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是基于我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得来的。聪明可以与生俱来,但是智慧需要学习和不断思考来获取。
这一路走来,我能够安心求学,与我家人的支持也分不开。我在读博的时候,早已成家立业。巧的是我的孩子是7月26日出生,我是在他满月后,就是8月26日左右去的北京读书。虽然读书期间也会经常回家,但是孩子主要都是由家人照顾,得以让我能安心读书。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在博士毕业后,又回到附一院,成了一名呼吸科的主治医师。经过多年准备,我考取中华医学会武田奖学金,于2012年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等医院研修1年。那时候赴日公派留学的名额有限,福建只招两个名额,经过层层遴选,全国共筛选出22名医生。出国前,为了消除语言障碍,我们需要集体到华西医学院学习三个月的英语和日语,语言学习压力特别大,期间还淘汰了2个人,最终确定20名医生公派赴日留学。留学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当我在日本见识了气管镜(含EBUS)诊断肺部小结节等的高超技艺之后,我就将超声气管镜(纵膈凸面型超声气管镜及外周小探头 EBUS)联合床旁快速细胞学(ROSE)技术引进附一医院,提高了本院肺部小结节病变的诊断水平。2015年底,我再次通过国际应急管理学会组织的TEMC考试,获得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院研修。这趟英国留学之旅主要做的是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病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见识了不同国家的医疗体制、医患关系,大大提升了认识水平,开阔了眼界。
勤勉笃行,身兼数职践初心
除了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我还从事教学任务,在工作之余,参加科普宣传、义诊等活动,利用自己所学,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一份力量。
2018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
医者即是师者,既要治病救人,也需从事教学事务,从教育培训方面推动福建省呼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自博士毕业自重新回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后,我还担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秘书,内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秘书等职务,协助内科教研室主任协调、安排各项相关教学工作。
担任2018呼吸慢病管理全能挑战赛闽赣赛区主持人
例如,在从事呼吸内科教学秘书工作期间,直接参与医科大学本科、7年制、5+3学制、海外学院等的理论大课授课,见习、实习、讲座、实践技能等的带教工作;培养研究生指导科研工作,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比赛,有幸获得了福建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奖项;我还常于班外时间辅导学生做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讲座及临床操作演练,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有些学生还获得优秀硕士毕业生荣誉称号,我的教学工作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好评。因此,曾先后被评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教师、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优秀教师、福建医科大学“身边的青春榜样”等。作为秘书,积极组织、申报、参与及协调国家级呼吸疾病研讨班、福建省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等的学术会议工作。
在去日本留学前,2011年省委组织部组建了一支在专科领域内有一定造诣的博士团队,去基层或是地级市医院帮扶,助力地方医疗建设。我有幸作为博士团队的一员,到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挂职,担任科技副院长一职,在挂职期间尽职尽责,指导医院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的医疗建设水平。
参加首届鼓浪屿之声肺动脉高压论坛
在日常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世界呼吸疾病日如世界肺动脉高压日、血栓日、哮喘日、COPD日等科普宣传活动;针对不同季节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进行科普宣教,常接受记者科普专访,尤其在2020年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诊疗等针对普通老百姓、医学生、欧美留学生同学会等进行科普宣教,提高科学防范知识,减少恐惧慌乱等。为此,我有幸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州欧美留学生同学会“优秀会员”、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科普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除了在呼吸领域临床、科研、教学、科普等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外,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康复等方面也积极参与国家相关学术平台的工作。
以上种种,我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获得的一些荣誉也是社会对我工作的肯定。能力愈大,责任也越大,数职兼顾就需要付出自己的时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毕竟一天只有24小时,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时间、管理时间,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的医疗卫生建设有益的事,这些都是从我的老师王辰院士身上学来的。他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他不仅智慧、聪明,还很勤奋,他是学者学习的榜样。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一个重要的技能,就是时间管理,而他的智慧与能力,我也是在工作中才慢慢学会。他经常工作到很迟才休息,后来这也成了我的工作常态。有段时间,我一直工作到凌晨2-3点才休息,长此以往身体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在左上肺得了一块灶部性病变。当然,这样是不可取的,还是应当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作为医者,选择了从医,就意味着终身为患者服务,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培训、科普宣传,只要让患者解除痛苦,只要让患者恢复健康,我都不惜自己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群众的健康,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医”脉相承,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我招收学生的要求,除了他的科研素质和成绩能够胜任研究生以外,还要有创新的思维,踏实、勤奋的品质,在学习上能真正做到将经历投入到科研中去。其实,我招生的时候对第一学历并不是特别看重,前来报考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专科出身,虽然他现有水准距离研究生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他特别执着,会反复报考我的研究生,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想法,我就会给他们机会;有的学生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他们接受过的培养体系与西医的培养体系并不相同,但是只要他们对科研有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思路,肯踏踏实实地做科研,我也会愿意收他,收进来以后再进行指导。
为团队作指导 邓朝胜(右一)
在教学工作中,我时常提醒自己,优秀的研究生并不一定第一学历必须好,只要自己心中有梦想,就去沿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我经常做的是时常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并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因此,我的一部分学生在经过系统培养后,他们的学习方式、科研理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更加清楚自己做科研的目的,并持之以恒去实现它。
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为维护健康,需要有最好的技术,这样才能解患者之疾苦,还他们以健康;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对患者更要注意人文关怀。王辰院士在培养我的时候也曾提到过人文,人文就是“善”字当头。他时常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也一直恪守这一理念,从医从善,医者要理解疾苦,就要具备善心、良心、同理心,这样才能在接诊患者的时候苦心钻研疾病,治疗患者。
不仅国内如此,国外的医疗行业也秉持着“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的训诫。在海外留学时,我也曾问过国外的同行,“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医生?”对方不假思索回答道,“最优秀的人当”。刚开始,我并不理解,后来也就明白了。正如古人所云:“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而最优秀的人里就包括聪明的,有智慧的人。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当医生,一是他们有聪明才智,能够胜任医生的职位;二是当医生得到的回馈也高,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且受人尊重,大家都愿意选择当医生。毕竟当优秀的人从事医疗行业时,不仅看病的百姓也放心,而且全国的医疗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目前,我们与这样的目标之间还存有一些差距,国内的医患关系以及医生的技术、医疗水准的参差,我国的医疗建设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大量优秀人才的加入,我国的医疗健康卫生水平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都在努力着,期盼这一日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