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华侨华人家风故事

南安侨亲故事之张水荃:“钱只有用来资助家乡,我才心安理得”

张水荃半个世纪倾心教育公益事业 捐款超3000万元

发布时间:2023-05-05 10:04:04  作者:南安市侨联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留着又有何用?只有用来资助家乡、反哺社会,我才心安理得。

                                                                                ——张水荃 

人物简介:

    张水荃,祖籍官桥镇岭兜村土泥自然村,1919年5月出生于新加坡,曾任新加坡南安会馆名誉主席,新加坡张氏总会名誉主席,新加坡南洋初级学院、南安梅岭中心小学校董会董事长,新加坡湘灵南音社永远名誉社长。


第64页-69.PNG

张水荃

   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节衣缩食,淡泊名利,倾其财力先后捐资陈嘉庚纪念堂、官桥镇卫生院、梅岭中学、梅岭中心小学、梅岭幼儿园、土泥小学、德味水库、土泥水库等,捐赠公益事业款达3000多万元,荣获“南安市荣誉市民”称号,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和2003年两次特别授予金质奖章,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


 第65页-70.PNG

张水荃塑像


       他最爱吃家乡两道美食,一道炒米粉,一道芋头加鱼头炖汤;他生活非常节俭,节俭到近乎抠门,可对家乡非常慷慨,多次奔波于新加坡与家乡之间,为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奔走筹资,捐款超3000万元……他就是爱国侨领张水荃先生,2009年10月18日在新加坡与世长辞,享年90岁。


父子接力捐建家乡校舍


      “每次回到学校,看到这两栋楼进度又快了,真的很高兴。学校建设关键要保证质量,这也是我父亲一直强调的。”12日,刚从新加坡坐了4小时飞机回来,新加坡侨亲张克荣未作停歇,立马驱车到父亲张水荃倾注一生心血的地方——位于官桥岭兜村的梅岭中学。


第66页-71.PNG

梅岭中学


       让张克荣高兴的是,由他捐资1100多万元兴建的“德味楼”大礼堂和“念慈楼”教师宿舍楼即将完工,预计9月投用,将为他的父亲张水荃诞辰100周年献礼。

       事实上,梅岭中学原本就有教师宿舍楼和大礼堂,均由张水荃于上世纪捐建。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当年石头房变成危房,闲置10余年。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张克荣接过父亲的爱心接力棒,破拆重建两栋旧楼。

     “梅岭中小学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张水荃先生起到关键作用。”梅岭中学校长陈文材感慨地说。

       1953年,年仅35岁的张水荃听闻家乡教育设施破败不堪,当即在梅岭学校捐建3间教室,后又捐建一座可容纳千人大礼堂,用其父名字取名为“德味楼”。

       1982年,张水荃返乡到梅岭学校视察得知,村里学龄儿童增加,学校中、小学合一,教学楼不够用了。他当即表示:“中、小学要分开办学,要建设独立的初中校,这些事由我来募筹。”

       1983年,由于张水荃的捐资兴建,中学办学条件已经具备,南安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梅岭中学。原梅岭学校改为梅岭中心小学。

        除了梅岭中、小学,南安五星中学,晋江土垵小学、梅美小学等,也都留下张水荃身影。据不完全统计,他在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捐款超3000万元。

        张水荃回报故乡不但身体力行,还努力培养下一代,回乡都把3个子女带上,将这份浓浓桑梓情传承下去。

        张克荣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受到父亲爱国爱乡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告诉记者,父亲每次回来,第一站一定要到梅岭中学看一看。“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热爱公益事业,也是爱国爱乡。”踏着父亲的足迹,他回乡投身教育事业,希望完成父亲遗愿——“把家乡的学校办得更好”。


第67页-72.PNG

官桥镇梅岭中学,新校门新教师宿舍和大礼堂都在建设中

第67页-73.PNG

张水荃之子张克荣回国期间,在官桥梅岭中学了解学校建设情况。

第68页-75.PNG

张克荣回国期间接受海丝商报记者专访 。


捐建水库乡亲灌溉无忧

    

       从空中俯瞰岭兜村南部和北部,可见苍翠连绵丘陵间,两池碧水点缀其间。今年80岁的村民张克聪告诉记者,这是由张水荃捐建、全体岭兜村民人工修筑的两个水库——德味水库和土泥水库。

       别看土泥水库现在是个不起眼的小型水库,在当时可是岭兜村乃至官桥镇了不起的大工程。上世纪60年代,岭兜农业灌溉主要依赖一些小水塘、小水堰,但这些水塘经常干涸无水,大部分农田“靠天喝水”,一遇旱季,成千亩禾苗常因无水灌溉枯萎。

     “大家一筹莫展,村民们提议建一个水库,以供灌溉。可建水库的钱从哪来?”张克聪说,当时他父亲张尚途与张水荃有书信联系,写信跟张水荃说了家乡的困境。

       不久,张水荃回信表示将全力支持家乡建设水库,随后寄来4000元。“这笔钱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村民来说,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张克聪说。

       1968年,土泥水库正式动工。当时,岭兜村每家每户都派出劳动力,参与水库建设,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拉着板车,筑起岭兜农业发展基石。而在1958年,张水荃已出资在岭兜村捐建了德味水库。


第69页-76.PNG

土泥水库


      “张水荃早年在家乡生活没几年,但家乡遇到困难,他就慷慨援助,村民们都很感动,也自发加入水库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克聪说。

       此后,岭兜村农业生产几乎都依赖这两座水库的供水和灌溉,2000亩贫瘠土地化为良田。“以这两座侨建水库为核心,岭兜村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水网,就像人体的血管,为岭兜村每个角落输送养分。”南安市作协副主席赵守通说。

       类似造福桑梓的善举还有很多。上世纪90年代初,张水荃先后投资兴建南安官桥自来水厂和南安市成功大厦,为缓解官桥片区的缺水难题、改变南安城市面貌作出了贡献。


       供稿:南安市侨联、海丝商报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