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华侨华人家风故事

南安侨亲故事之黄丰州:“能为社会作点贡献,应该看作是一种责任”

发布时间:2023-07-11 11:02:15  作者:南安市侨联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每当我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时,我心里就有一种特别愉悦的感觉。

                                                                                ——黄丰州

 

人物简介:    

    黄丰州又名黄衍田,1919年出生于南安丰州顶堡村。2岁时父亲遇害,随母亲艰苦度日;7岁入私塾读书,因家庭贫困,半工半读;14岁开始做过小贩,当过苦力工;17岁因逃避战乱抓丁,南渡印尼谋生,艰苦创业。积极从事爱国社团工作,历任印尼侨团总会工委、南安公会主席、同益社和群益学校副主席。1966年转返香港发展实业,先后担任香港福建同乡会轻工商会副主席、南安公会主席、福建中学董事,中国侨联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侨联委员,泉州市侨联副主席,华侨大学董事,南安华侨中学董事长等职位。

 

第84页-96.PNG

黄丰州


      黄丰州的人格魅力,让认识他的人无不钦佩。身在海外,他时刻牢记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功成名就,他将自己辛苦打拼的大半财富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为人处世,他关心帮助身边每一个人。


把爱国爱乡当成自己的责任


       每年国庆节,位于南安市丰州镇的海涛皮革箱包公司全体员工都会停下手头的工作,举行一场庄重的升国旗仪式,这是该公司自1987年创办以来保留下来的传统,从未间断。

      这个传统就是因黄丰州而起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印尼侨亲们的耳中,黄丰州就与其他侨领一道在当地升起了五星红旗,宣扬国威。“改革开放后,他鼓励孩子回乡创业,公司就保留了这个传统。”黄丰州的儿媳黄阿逸告诉记者。

      从泉州侨联原副主席郭景仁的回忆中,记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黄丰州爱国爱乡的事迹。“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黄老先生就积极参与筹赈祖国活动。”郭景仁回忆,上世纪60年代印尼遣侨,黄丰州又四处奔走,安置困难侨胞,并加入遣侨委员会,多方活动做通海关工作,只为了让回国的侨胞能随身多带一些财物。“我出生于印尼,也是当时被遣返的一员,亲历过那段历史,才能体会到黄老先生做的事有多了不起。如果没有带回来的财物,很多侨胞的生活一下子就要陷入困境。”

      在得知家乡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后,黄丰州为之着急,他不仅自己带头捐款,也四处募捐,用筹集的款项购买米、油、化肥、抽水机等物资。“当时,这些物资是没办法直接从印尼寄到国内的,黄老先生就想办法先把物资寄到香港,再雇人驮回国内,过程曲折。”郭景仁说,这些物资就像一场及时雨,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们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应该看作是一种责任,而不能当成是功劳。”这句话,黄丰州经常对自己的子女及朋友说,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捐资扩建丰州卫生院、筹建丰州侨办文化宫、捐资倡办燕山基金会、集资建设南安科技大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黄老先生将他辛苦打拼下来的70%财富投入社会的公益事业。”郭景仁介绍,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丰州对于省、地、县各级侨联会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那时候,各级侨联会的经费都十分有限,是黄老先生自掏腰包资助。1980年,他还给当时的晋江地区侨联会,如今的泉州侨联捐了两辆小汽车。当时省侨联会都没有这么好的配置,要招待贵宾时,还要找我们借车。”回忆这些往事,郭景仁颇多感慨,他说多亏了黄丰州的大力支持,侨联工作才能开展得又顺又好。


侨的精神代代相传


       2011年,华侨中学校方找上了黄阿逸,告诉她学校的几栋教学楼成了危楼,虽然向上级财政申请了一笔资金进行翻建,但资金仍有缺口。危楼之一的尚平楼,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黄丰州与黄印麻合资捐建的。“还差多少钱,都由我来出。”听完校方来意,黄阿逸没有一丝犹豫,把7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补上了。

    “公公的为人值得后辈敬重、学习。”黄阿逸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并于2013年获得南安慈善贡献奖,“我是在向他老人家看齐,而我做的仍远远不够”。


第86页-97.PNG

由黄丰州捐建的南安华侨中学尚平楼


       黄阿逸的记忆中,老家不管是谁有了困难,找上黄丰州,他都尽心尽力帮忙。黄阿逸说:“子女孝敬给他的钱,他转头就能捐出去。”

    “他还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下属。”黄阿逸说,下属遇到难题,他能一直记挂在心中,“当他下次回国,再遇到这个同事,会关心此前的难题是否解决了,这些举动令人感动。”

       另一个深受黄丰州影响的是傅仰沯,他是黄丰州的表侄,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爱国侨亲。1983年,在黄丰州的鼓励和带领下,傅仰沯首次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丰州大坑村。“30多年过去,傅仰沯眼中的大坑村几乎没有变化,还是一样的贫困。究其原因,是这个村子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黄老先生当场鼓励他为村子修一条道路,傅仰沯立马答应了。”郭景仁当时也陪同在一旁,并用相机记录下这宝贵一刻。

    “黄老先生在担任华侨中学校董会董事长期间,自己带头捐款,同时以自身在侨胞的影响力,发动侨胞捐建了校舍大楼六座,充实了教学设施,大大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促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郭景仁说,当黄丰州即将卸任校董会董事长时,他又出面说服傅仰沯接任。而后者也没让黄丰州失望,在他带领下,华侨中学步入南安市的先进学校行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侨校。

     “每一个了解黄老先生的人,都由衷敬佩他。”郭景仁同样如此,他说,黄丰州对公益事业十分慷慨,但他的个人生活却非常节俭。“他每次回国,都会婉拒侨联的热情接待,他更愿意自己一个人吃一份炒米粉配一碗水丸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黄老先生而投身公益事业的侨亲有很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爱国侨亲,才使得我们的家乡越建越美丽。”郭景仁说。

      

    供稿:南安市侨联、海丝商报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