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创办福清港头闽剧团第一人——忆印尼归侨王基贵
福清市侨联讯(陈仁杰 薛雅平)在福清市港头镇玉田村,提及印尼归侨王基贵,当地上了年纪的“父辈”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说,“他是创办港头闽剧团第一人!”
说起王基贵,今年92岁的玉田村村民王金福说,王基贵祖籍在港头镇白墓村,出生于1928年,其人虽身在印尼,却非常爱乡。1938年,王基贵捐赠六、七斤黄金为家乡白墓村修建了“下堂桥”。当年,当地曾有民谣:“新拉客(新加坡华侨),不上百;下州湖客(印尼番客),没一千,也八百。”民谣的意思是,新加坡华侨有捐资的,都没达到一百元;凡印尼番客捐赠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元,表达的是印尼客出手大方。1948年,王基贵又捐赠了六、七斤黄金为家乡建“油行”。改革开放后,其对家乡建设也多有贡献。
提及王基贵创办港头闽剧团一事,今年74岁的原白墓村村支书王钦坤回忆道,解放之初,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王基贵从当时生活富裕的印尼回来,看到贫穷的家乡没有戏院、戏班等半点文化娱乐设施,村民想看戏都不知道上哪儿看,便想,要是当地能有一个戏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那该多好啊!就在那年,在福清印染厂工作的同乡王细命也有了同样的想法。那时在县城,王细命还可以时不时看闽剧,而他一回到乡下农村,便再无戏可看。但要办戏班谈何容易,眼下村民连肚子也填不饱,哪来的钱办戏班呢?有一次王细命听说番客王基贵回来了,他便找到王基贵,对王基贵说,能否借用侨的关系,独资创办闽剧团,造福乡里。两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王基贵遂写信叫印尼的两个哥哥寄钱回来,大哥、二哥寄回万元人民币,弟弟王基文听说后,也给了280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工薪族一年的工薪),王基贵这才创建了港头闽剧团,命名为“东林闽剧团”。
虽然有了资金,但剧团演出还需要演员、戏本、戏装、道具、灯光、导演等等,这些都该上哪儿去找呢?王基贵开始招兵买马,演员从义庄村所辖的渠口、镜头、南埔、舎厝等4个自然村,加上东风、前林村,共从7个乡的村民中挑选。乡亲们一听说成立了闽剧团,都喜出望外,符合条件的村民便踊跃报名应募。戏装、道具由同乡热心人士王命瑞配合购置,很多道具都是就地取材,改造或翻新使用。很快,当时的闽剧团便凑齐了全班人马共40余人。
王钦坤说,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农家子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凭借着当时特有的精神干劲,开始了艰难的用功排练。那时,演员们不分昼夜地排演,排演的场地没有固定,场所都很小,但演员很刻苦用功,晚上是点着煤油灯、或举烛排演的。在极其的苛刻条件下,戏班终于走向了舞台。虽然整个戏班几乎没有“行内人”,但每个角色都各尽所能,将角色演得惟妙惟肖。
老人们回忆,“东林闽剧团”的主要“客户”在高山一带。那时,要下乡演戏,都是演员自己挑戏箱,徒步前往演出地。下乡时,除了演员携带着道具,还有一个炊事员,带着锅、碗、盆、勺、油盐酱醋等,下乡剧团成员们每次都是自己垒灶煮饭。那时农村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场所,70%的演出在露天,在祠堂里演出的极少。戏台则是在板凳上铺一层木板,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白天演出还好,晚上演出时,照明是由戏班自己租汽灯。晚上演出结束后,除非第二天还有演出才住宿,一般情况下不管演出地多远,演员都要三更半夜往家赶。艰苦的付出,使“东林闽剧团”成为了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戏班。
当年“东林闽剧团”没有任何上级拨款,一切开支都是由王基贵支付。剧团每场演出获得的三、五十元的戏资收入,王基贵全部作为演戏报酬,分给演员们,主演得一元多,普通角色分几毛钱。
王钦坤说,“东林闽剧团”当年演出剧目很多,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好戏,在乡下深受欢迎,屡演不衰。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剧目和唱腔,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可惜的是,王基贵1958年初便离开人世,“东林闽剧团”也因他的离世而解散。
“太可惜了!” 王金福、王钦坤叹道。“我们之所以现在依然怀念王基贵,是因为他以丰富农村农民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己任,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农民带来了一顿顿文化大餐。作为归侨,历史当记住他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王钦坤表示,“东林闽剧团”虽只存在短短几年,但它在福清闽剧史上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基贵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建国之初,在我国经济社会还相当贫穷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他就开始从物资扶贫转向文化扶贫,这样的做法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华侨圈中实属寥若晨星。只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王基贵的名字,以及他那段鲜为人知的善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