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88

王应睐:中国现代生物化学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学开拓者

发布时间:2021-10-27 15:39:0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王应睐(1907—2001年),福建金门人,著名生物化学家,英国归侨。曾任金陵大学讲师、英国剑桥大学Dunn营养实验室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Molteno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后改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科学院院长、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比利时、匈牙利、捷克外籍院士。中国现代生物化学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学开拓者,也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图1:青年王应睐_8.jpg

王应睐


世居金门 华侨子弟

1907年11月13日,王应睐出生于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族,叔祖、叔父客居日本,经商有成,赤诚爱国,曾资助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王应睐幼时凄苦,两岁时,刚满四十岁的父亲被肺病夺去生命,四年后母亲又撒手人寰。所幸哥嫂甚好,精心抚养,幼年进入私塾读书,11岁跨海到厦门,考入位于鼓浪屿的英华书院。他刻苦异常,只用了6年的时间便读完9年的课程,于1925年提前毕业。

紧接着,王应睐北上福州,考入福建协和大学。读大一时,王应睐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但协和大学化学课程较少,在得知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课程较多后,他于1926年转入金陵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以获得“金钥匙”奖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31年,王应睐不幸得了肺结核,停职养病。1933年,他考进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研究生院,从事氯仿、甲苯对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浆与牛奶消化率的比较等研究。1934年他再一次病倒,休学治疗。

1936年,王应睐接到金陵大学通知其回校任讲师的通知,南下回金陵大学执教,并参加农民的营养状况和膳食构成调查。不久,日寇侵华,王应睐随校迁往四川重庆,调查资料也散失了,他为之痛惜不已。正在此时,王应睐参加庚款留英考试并获得第一名,被录取为剑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研究生。

赴英读博 蜚声三岛

1938年,王应睐远赴英国,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跟随L.J.海里斯博士从事维生素研究。

维生素研究,是当时生物化学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方向。要准确掌握维生素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及维生素本身的新陈代谢,需有测定方法。王应睐通过发奋研究,建立了维生素B的硫色素荧光测定法,能够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以及尿液等生物样品中的维生素B含量。英国医学委员会为之组织对比测试,分别由牛津大学彼德斯教授实验室与王应睐应用各自的方法来进行维生素B含量的测定。

彼德斯教授的助手先上去做测定。他经过吸附洗脱、提纯等一系列操作,最后用光学仪器测定。尽管仪器很精密,但由于在吸附、洗脱过程中难以避免渗入杂质,因此最后测得数据准确度不高。王应睐采用的是荧光法和硫色素法,虽然不用精密的光学仪器,却同样能测得维生素含量的值,而且准确度还高一些。彼德斯和其他参观的人都信服了。英国维生素研究小组委员会对这一方法尤为赞赏,因为这对战时的营养测定工作很有帮助。

在这个时期,王应睐还建立了其他B族维生素的测定法以及维生素C的电位滴定法。后一个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在有颜色的组织抽提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

1941年,王应睐以“维生素化学测定”作为博士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原准备收拾行装立即回国效力,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把欧亚间的交通切断,他只得留在英国继续从事研究。

同年王应睐受聘于剑桥大学Dunn营养实验室,继续从事维生素研究。他和Moore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合成的纯维生素A过量时有毒性,在英国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维生素A过多症”一文,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

1943年,王应睐到剑桥大学Molteno研究所当研究员,在国际著名生化学家D.凯林教授领导下,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他通过完整实验证据,证明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红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生物进化学说,并且促进了对豆血红蛋白在根瘤固氮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这一成果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题目是《豆科植物根瘤的血红蛋白》。

王应睐还提纯与结晶了寄生在马胃的马蝇蛆的血红蛋白,并且研究了它的性质,详细阐明了在不同生活条件下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的关系。接着,他又对这个特殊的血红蛋白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测定了它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常数,获得了出色的结果,并发表了《马蝇幼虫血红蛋白纯化与性质》一文。

豆科根瘤和马蝇幼虫血红蛋白这两项研究工作,在血红蛋白的比较生物化学上占有显著的地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J.Wyman和A.R.Fanelli等分别在1948年和1964年为《蛋白质的化学进展》撰写有关血红素蛋白质的综述时,在红色蛋白的部分,多次引用这两项研究的成果,并对这两项研究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王应睐也因此蜚声英伦三岛。

谢绝繁华 回国报效

1945年日军投降,山河重光,王应睐立即决定回国,恩师凯林教授苦苦挽留,王应睐说:“我的祖国还十分落后,需要我回国报效。”凯林教授理解王应睐的赤诚爱国之心,送高徒踏上归程。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从欧洲回祖国的陆路交通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王应睐乘船取道印度回国,回到当时的首都南京,被中央大学医学院聘请为生化教授。在中央大学,王应睐一方面教学,一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展研究。

1948年,王应睐应林可胜和冯德培的邀请,离开中央大学到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担任研究员,从事氨基酸代谢与维生素的关系及酶研究。

业界泰斗 领先世界

1950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王应睐出任研究员兼副所长。作为中国同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以满腔热情投入科研攻关之中。

王应睐首先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辅基与酶朊连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解决了20余年未获澄清的酶的性质问题,并对于辅基与酶朊的独特连接方式作了深入阐述。琥珀酸脱氢酶是生物体呼吸链上的一个重要组分。所谓呼吸链是生物体中一个由多种酶组成的系统,它是生物体把摄取的食物分解,释放出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所必经的一条途径。

1950年,王应睐观察到鼠肝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与核黄素(异咯嗪)的摄取量密切相关,但要深入研究这个酶首先要解决酶的提纯。由于这个酶与具有脂双层结构的线粒体膜结合得比较紧密,很难溶解下来,所以提纯很不容易。针对这一特点,王应睐与邹承鲁、汪静英等专家一起,合力攻关,采用正丁醇抽提的方法,成功地把琥珀酸脱氢酶从膜上溶解下来,从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水溶性琥珀酸脱氢酶,其活力比同期国外报道者高出1倍以上。这一纯化方法至今仍为国外许多实验室所采用。

王应睐对酶的性质研究也有重要的发现,以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一种含有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非血色素铁的酶,酶的蛋白部分与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酶是以共价键结合的,这是在酶的研究中第一个发现的以共价键结合的异咯嗪蛋白质,它为以后呼吸链有关酶系的分离和重组合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项研究位居当时酶学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1955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生化大会上,王应睐宣读了这一研究的论文,受到极高的评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划分为生理研究所和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应睐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两项第一 造福人类

王应睐是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科研攻关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63年他任协作组组长,组织协调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的合作,于1965年完成这项在世界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工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应睐还是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核糖核酸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开始时王应睐任沪区协作组组长,1977年起任全国协作组组长,1981年完成了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1987年该项科研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使我国生物大分子的人工合成工作的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1988年2月在美国迈阿密生物技术冬季讨论会上,王应睐被授予“特殊成就奖”。担任会议主席的迈阿密大学生化系主任韦伦教授向王应睐颁发了一面奖盾,上面镌刻着:王应睐从1958年至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曾作为协作组组长完成两项杰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一项是1965年人工合成胰岛素,另一项是1981年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聚才育才 四国院士

王应睐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以自己博大的心胸、责任感和在业界的影响力,聚合起了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专家队伍。新中国刚成立时,生化人才奇缺,王应睐积极动员海外人才回国效力。1951年首先请了在凯林实验室工作的邹承鲁,开展酶的作用机制研究;1952年请曹天钦回国,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随后,维生素专家张友端、核苷酸代谢专家王德宝、蛋白质化学专家纽经义应邀到所开展工作,组成了门类较齐全、互为补充、结构合理的专家队伍,为我国生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王应睐通过举办高级生化训练班、举行研讨会、亲自带学生等途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生化科研、教学骨干人才。

1955年,王应睐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1966年,王应睐担任上海生化学会理事会主席。1984年春天,王应睐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79—1987年任中国生化学会理事长,1987年后任名誉理事长。他还曾担任过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应睐先后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和美术院外籍院士、美国生物化学会名誉会员、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外籍院士。

2001年5月5日,王应睐病逝于上海。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