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82

庄炎林:父子侨领 永爱中华

发布时间:2021-10-13 17:05: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庄炎林(1921—2020),福建省安溪县人,新加坡归侨,高级党政干部,著名侨务工作者。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交通联络员,中共桂林市工委书记,上海华侨通讯社记者,上海经济周报编辑,上海人民报总编辑,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闽江水电工程局第一书记,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办公厅主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国旅总社社长,全国侨联副主席、党组书记。

1940年,庄炎林在广西桂林中学.jpg

庄炎林


侨领之子   少年英雄

庄炎林祖籍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寮山村人。1921年11月出生于上海一个著名华侨领袖之家。父亲庄希泉是著名华侨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侨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侨务工作主要领导人之一。母亲余佩皋是著名华侨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庄炎林童年时曾在上海、厦门读书,曾随父母侨居新加坡。1934年母亲病逝,次年庄炎林随大姐庄复生赴新加坡生活。

1935年冬天,庄炎林只身回到上海,住在母亲余佩皋生前至交许琼华、周芜君办的强华小学内,进入民立中学读书,并在此投身抗日活动。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庄炎林报名参加了上海童子军抗日战时服务团,参加抗日宣传和维持社会秩序、救济难民和防止敌特破坏等。上海沦陷后,作为上海侨界抗日领袖的庄希泉因目标过大,转赴香港,负责团结居于香港的归侨参加抗日。庄炎林则进入设在上海租界内的光复中学读高中。

1938年初夏,庄炎林在得知父亲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后,决计取道香港,北上延安,奔向抗日第一线。8月中旬抵达香港,父亲极称赞宝贝儿子赴延安,带着儿子找到了在港中共党组织。很快,在父亲和中共驻港机构安排之下,庄炎林准备奔赴延安。就在这时,日军正在进攻武汉,交通被阻碍,难以成行。

投学生军   战昆仑关

1938年9月,庄炎林至桂林,准备通过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安排,待时机成熟赴延安。在等待出发的日子,他先进了桂林中学读书,同年11月参加了广西学生军,成为第一团第二大队第七中队的战士,先是从事动员民众参加抗战的宣传工作,并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从事抗日宣传、侦察敌情、抢救伤员。

昆仑关战役为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也是桂南会战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部队的一场战役。主要地点位于中国广西战略要点昆仑关,起始时间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

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灭第21旅团5000余人,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以上,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激战中,庄炎林奉命随部开赴武鸣县高峰坳北边,他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一次次出色完成任,数次突入险境,终靠着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智慧化险为夷。

1940年夏,庄炎林随队结束学生军战斗生涯,回到桂林中学读书,1940年12月在桂林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桂林中学高中部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

变卖家产   交给组织

1941年,庄炎林就读广西大学,先后担任中共广西新生支部副书记、书记。

也是在这一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2年5月,制造了中共南委事件。同年7月9日,又破坏了设于桂林的中共广西省工委、中共桂林市委机关及部分基层组织,逮捕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苏蔓、省工委妇女部长兼桂林市委书记罗文坤(苏蔓妻)、中共南委驻桂林特别交通员张海萍壮烈牺牲。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桂林制造的反共“七·九”事件。

在“七·九”事件后,庄炎林与卢蒙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西日报》社长)一起完成广西大学学生党员撤离后,中共广西省工委安排庄炎林驰赴柳州,通知柳州方面的地下党转移。在柳州,庄炎林在融安县吴赞之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到桂林荔浦县黄嘉的家里隐蔽,期间恰遇省工委书记钱兴(1948年11月,在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兼边区部队副政委任上牺牲)到荔浦向黄嘉布置工作,庄炎林与钱兴第一次相见,随后庄炎林随钱兴到了广西钟山县英家乡,成为钱兴与邹冰夫妇之后第一个到英家省工委机关工作的人员,不久黄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经委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吴赞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南宁市委秘书长、副书记,梧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韦立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等也相继调到英家,担任相应职务。

庄炎林到英家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担任省委交通联络员,主要负责柳州、梧州等地的地下党交通联络工作。期间,为了解决省工委活动经费,庄炎林曾回到桂林找到父亲庄希泉,请其给予资助,并与其冒着生命危险,冒险密走日占区回到香港,变卖其留在香港的家产,将所得钱款全部交给中共广西省工委,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桂林书记   谱写传奇

桂林“七·九”事件之后,中共广西省工委曾一度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为了恢复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省工委曾几次派庄炎林回桂林,通过其父亲的关系,找到了原属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的张兆汉(当时公开身份是《广西日报》驻柳州办事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福建省侨务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通过张兆汉的组织关系,将桂林“七·九”事件后中共广西省工委的情况报告了中共中央。

1945年冬,庄炎林出任中共桂林市工委书记。

红色记者   肩负使命

1946年春夏之间,为了及时得到中央的最新指示,庄炎林奉命北去上海。庄希泉利用自己丰厚的人脉资源为儿子运作到一个华侨通讯社记者的公开身份,以掩护庄炎林沪上从事革命工作。庄炎林也因此能较方便出入周公馆,接受党的指示。后来,华侨通讯社难以继续开办,庄炎林即由党安排至《经济周报》,担纲责任编辑兼记者,负责整个采编工作。他充分利用这一岗位,团结经济学家和工商界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在他主持之下,《经济周报》揭露时弊,引导大众认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黑暗。如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庄炎林和《经济周报》们共同研究了当时国内经济形势和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的背景、目的后,立即分工撰写评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欺编伎俩和利用金圆券搜刮民脂民膏的反动本质,刊发后反响强烈。但也因此被国民党上海当局视作眼中钉,被迫于次年年初停刊。

在上海,庄炎林根据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参与组织上海工商经济青年联谊会,加强对进步青年的引导和教育;还曾奉命主持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秘书处和机关报——《上海人民》,亲自担任总编辑。

组南下团   进军八闽

上海解放后,庄炎林奉命进入解放日报社,负责要闻版编辑。之后调任上海市政府新组建的经济研究所,组织研究上海经济发展问题,为建设上海出谋划策。

不久,庄炎林又接到新任务。那天,中共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专门向他布置任务:一是安排他回福建做青年工作;二是让他招收、组织一批上海知识青年,组成南下服务团,赴福建工作。

随着三大战役快速推进,大大缩短了中共中央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原有估计,同时对党的干部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要求。1948年月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指出,在解放战争的第三、四两年内,需要准备约5.3名干部,并分配华东解放区准备1.5万名干部的任务。

庄炎林受命之后,想方设法深入发动,动员、组织、录用了5000多名上海知识青年。因奉命解放云贵两省的陈赓伸手向张鼎丞要三千知识青年,只好分出大半组建赴云贵南下服务团。庄炎林紧急增招,并通过集训,组成了由2500多人参加的福建南下服务团。

庄炎林被任命为上海南下服务团党委委员兼青年处处长、青年团团委书记,参与率团跋山涉水,一路“长征”入闽。

八闽将才   建功多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炎林任中共福建省委青年委员会委员、青年团省委秘书长。1950年1月底,福建省青年联合会成立,庄炎林当选首届副主席。1952年,他担任团省委副书记。1954年6月,他被任命为中共福建省委青年委员会书记、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并当选为福建省青年联合会主席。

庄炎林自幼喜爱体育,精通不少体育项目,连围棋都下得不错。1953年10月,福建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庄炎林再兼省体委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福建分会副主席。

1955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任命庄炎林为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后来文教部和宣传部合并为宣传部,庄炎林继续担任副部长,同时兼任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副秘书长,主管全省的文体科技工作。他对体育的喜爱、研究及超人的组织实施能力,很快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看上,想调他到国家体委工作,福建省惜才,高低不肯。

1957年春,庄炎林奉命到福建省晋江县(今晋江市一部分)挂职锻炼,先担任中共晋江县委第二书,后任第一书记,同时仍兼省委文教部副部长。

1958年,福建省委决定加强水利电力建设,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亲自点将,庄炎林走马上任闽江水电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任上,他排除万难完成了古田溪水电站二期工程,并启动建溪水电站建设,很快成为水电建设行家,以至国家水电部部长刘澜波要调他带队伍去建设丹江口水电站,后又调他到国家水电总局。福建省依旧态度明确:坚决不放人。1963年,庄炎林被任命为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

“文革”期间,庄炎林曾“下放”到福建省邵武县朱坊公社山下大队劳动。1972年2月,庄炎林担任中共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不久被任命为县委第一书记、县革委会主任。

援建坦赞   修筑铁路

1975年春,庄炎林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调往北京国家对外经济部,不久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经济代表,主持修筑坦赞铁路等几十个援外项目。同时,兼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党委委员,分管所有的经援工作。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勘察、设计并组织施工。1968年5月开始勘测、设计,1970年10月正式开工,到庄炎林赴任时,仍有相当部分尚未开工。他带领大家攻克了建设中的众多难题,战胜了极为恶劣的生存困难,终于1976年7月全线建成移交。

庄炎林夫人陈俶辛,也是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的优秀共产党人。曾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少儿部部长、学生工作部部长、共青团闽江水电工程局书记、党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泉州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经济代表处代表。

侨资饭店   奠基功臣

庄炎林夫妇援非回京后,继续留在国家外经部工作,庄炎林任办公厅主任。他参加了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在1978年3月成立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后改为国家旅游总局)首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夫人任教育司负责人,负责筹建旅游学院。

庄炎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门打开伊始,旅游者蜂拥而至,然而由于接待能力有限,住宿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些华侨旅客在广西桂林写了打油诗:“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来桂林睡地上”。他上任后的工作主要是招商引资,而且筹建旅游饭店迫在眉睫。

据资料记载,仅1978年,全国旅游入境人数就达180多万人次,超过以往20年人数的总和。但首都北京仅有7家涉外饭店、5200张床位,实际达到接待标准的仅1000张左右,而且基础设施、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与国外的星级酒店相距甚远。庞大的旅游大军令北京的接待单位措手不及,许多外国客人一下飞机,不是立即安排宿舍,而是被拉到景点去游览,晚上再到饭店等床位。北京无处下榻了,便把客人用飞机空运到南京、上海等地。

旅游住宿问题成了对外开放的瓶颈,建设旅游饭店迫在眉睫,但经过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国家资金有限,技术和经验也是问题。

生于著名华侨领袖家庭的庄炎林清醒地意识到,发挥华侨爱国爱乡传统优势,吸引侨资兴办酒店是最有可能短期内建成大批高档次酒店的捷径。中央还专门成立了以谷牧、陈慕华、廖承志为组长的“利用侨资外资建设旅游饭店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侨外资办”),国家旅游总局局长卢绪章兼任主任,副局长庄炎林兼外资办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际操作。

庄炎林充分发挥家族在华侨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招商引资。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庄炎林和侨办、外资办的人员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家侨商、外商广泛接触,就饭店的合作方式、经营管理、偿还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

但利用侨资、外资建设旅游饭店毕竟是新事物,推进中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在备受“走资本主义道路”“卖国主义”的指责和“上当受骗,损失严重”“编造假账,欺骗中央”“贪污受贿,从中搞鬼”的诬告中,并多次惊动邓小平亲笔批示支持之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丽都饭店、兆龙饭店,以及南京金陵饭店,上海虹桥饭店、华亭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等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开业。

首家合资的建国饭店的成功,把北京的旅游业大门打开了,也为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管理体制和模式,还被国务院列为“样板”,在全国推广经验。

掌舵侨联   改革创新

1981年深春,庄炎林调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党组成员,同时兼任中国旅行社总社社长、党组书记,任上为团结华侨参与祖国改革开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7月,已是国务院侨办顾问的庄炎林,调任全国侨联党组书记,并被全国侨联全委会增选为全国侨联第三届副主席,主持侨联工作。

在庄炎林走马上任之前,侨联党组由国务院侨办党组代管,全国侨联没有人事权,处级以上干部要经过国务院侨办任命,实际上侨联各部门也相应地受侨办各部门领导。为更好发挥侨联工作,庄炎林向中央提出侨联党组应在党中央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不仅要做国内归侨、侨眷工作,还要做海外侨胞的工作。他建议侨联以人民团体的名义出面做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工作,有些方面比侨办更为有利,但当时有些领导坚持老观念,认为侨联不要独立于侨办之外,不要联系海外,也不要涉足经济工作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庄炎林向来执着坚守。他直接向刚走上中共中央总书记领导岗位的江泽民陈述已见,获得支持。

1989年12月,庄炎林在第四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侨联主席。

庄炎林在新岗位上坚持创新、改革:全国侨联成为全国性的一级人民团体,为全国政协的组成部分,各级侨联与同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享有同等待遇;国务院办公厅于当年5月出台23号文件,确定全国侨联和各级侨联可以做经济工作,亦可兴办企业,随后华兴公司和华侨大厦得以归属全国侨联,还兴办了全国一级旅行社——虹桥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强化侨务法制建设,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出台,全国政协确定全国侨联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这为侨联组织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更有利于的条件;全国侨联发布《开展为实现我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贡献活动的通知》,各级侨联动员和组织归侨、侨眷,为当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引才引智、出口产品,同时兴办企业,到1994年全国各级侨联自办企业1400多家,不仅解决了大批归侨、侨眷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国家税收,繁荣了地方经济;通过建立基层组织、健全联络员制度等,开展归侨子女夏令营、情系华夏大型晚会、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赛等载体以及举办经贸洽谈、商品展览等活动,推动侨联海内外联谊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至1994年6月,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成立了侨联组织,沿海重点侨乡侨联组织已形成网络,在归侨和侨眷较多的机关、院校、厂矿、农场、林场及难侨安置单位也成立了侨联组织,全国县以上侨联机构已有2700多个,各级侨联组织及所属社团达8000多个,各级侨联兴建的华侨大厦、侨联大厦、侨联之家等接待基地和活动场所突破300家,为进一步服务归侨和海外华人华侨奠定了基础。

1994年6月,73岁的庄炎林卸任全国侨联主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庄炎林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华第一老铁人”,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引进铁人三项运动,并促成了中国首届铁人三项比赛,还因为他坚持参加铁人三项运动,曾是年轻最长的铁人三项赛选手,并长期参加冬泳等各种体育活动。

1998年8月,庄炎林担任庄希泉基金会主席;1999年6月,庄炎林被第六届全国侨联聘为顾问。2005年和2015年,分别于获得中国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

庄炎林先后主编和参与主编了《华人华侨侨务大辞典》《世界华人社会团体大辞典》《世界华人社团通讯录》等。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