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52
郭可讱:一生从事科研推动中国铸造技术发展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福建福州人,美国归侨,著名铸造学家、教育家。抗战时国家急需钢铁,郭可讱排除万难成功研制炼钢电炉并投入生产,因此被选赴美国深造学习;深造学习期间受邀回国办学,从此坚定为共产党服务的决心。他用心从事科研工作,推动我国铸造技术发展。
郭可讱(1915-1989年),福建福州人,美国归侨,著名铸造学家、教育家。曾任昆明中央机器厂助理工程师、美国金属学会委员、上海中央机器厂高级工程师、大连工学院热加工研究室主任、铸工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图书馆馆长、院教学法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政协常委。
郭可讱
1915年3月,郭可讱出生于满门进士的福州黄巷郭家,为清进士郭柏荫的玄孙、郭式昌的曾孙、郭曾章之孙。郭可讱的父亲郭则溉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铁路工程师,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奔走于西南,参与建设滇缅公路。
郭可讱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自幼学习优良,受父亲实业报国影响,立志学习工科,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
研制炼钢炉缓解抗战燃眉之急 赴美国深造学习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刻,国家急需钢铁,郭可讱排除万难在昆明成功地制造、安装了云南省第一台3吨炼钢电炉并投入生产。1942年,他成功研究了高强度铸铁轧辑。1943年,研制成功1吨炼钢转炉。
也正是因为郭可讱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946年岁末,郭可讱被选赴美国深造学习。相继在美国卡内基工学院、匹茨堡矿业研究所实习研究,凭借所展现出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他被美国金属学会吸收并任委员。
受邀回国办学 坚定为共产党服务的决心
1948年年底,正在美国学习的郭可讱突然接到中央大学生生物学教授沈其益来信,中国共产党将在东北解放区办第一所工科大学急需人才,希望他归国办学。沈其益与郭可讱的交往,使之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有所了解,本就对蒋介石统治极度失望的他决定回国,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1949年2月,郭可讱乘美国邮轮去香港。在香港,郭可讱见到了医学生理学家沈其震,沈其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担任大连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可讱与沈其震在香港招聘的医学专家相谈甚欢。同时,还与物理学家严济慈等深谈,更加坚定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决心。
用心从事科研工作 推动我国铸造技术发展
郭可讱是大连工学院建校元老,他先任机械系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在大连工学院郭可讱除担任大量的教学工作外,还从事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对推动我国铸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53年,他指导学生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研制球墨铸铁成功,是我国最早一批推广球墨铸铁的科技工作者;1956年在一机部召开的全国铸造工作会议上,他专门作国外铸造工艺研究情况报告,引起高度关注;1957年,他研究水玻璃砂冷硬法,论文在《铸工》杂志上发表。在一机部全国铸造科研课题选题会上,他作了水玻璃砂研究课题的学术报告,使我国水玻璃砂得到普遍推广。
他还在炼钢、高强度铸铁、水玻璃型砂、铸件凝固及金属净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不少课题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也奠定了他在国内学界的较高威信。
1989年6月28日,郭可讱病逝于大连。他虽然走了,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精神财富,被称为“领航灯”般的人物,被评为大连理工大学十大功勋教师之一。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闽侨智库闽江学院研究中心 黄蕾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