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09

白雪娇:瞒着父母回国抗日的南侨女机工

发布时间:2021-03-24 17:08: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白雪娇(1914年—2014年),又名白雪樵,祖籍福建省泉州安溪,马来西亚归侨。曾任马来西亚槟城协和学校教师、马来西亚槟城福建女子学校教师、中国民主同盟马来西亚槟城分部妇女部部长、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全国侨联委员、连续八届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

华侨富商千金矢志报国

白雪娇齐鲁大学毕业照.jpg

白雪娇齐鲁大学毕业照

1914年,白雪娇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富商华侨家庭,其父经营一家橡胶公司,是陈嘉庚在槟城分公司的代理,白家家境殷实,拥有两部福特小汽车。白雪娇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在槟城就读于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现为槟华学校)。

1934年,她回国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1937年春,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开始全面侵华,为躲避战乱,白雪娇回到马来西亚,先后在槟城协和学校当教师。

白雪娇的父亲和叔叔,都是爱国华侨,叔叔白仰峰是马来西亚赫赫有名的侨领,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南侨总会的筹赈工作,曾捐巨款支持抗日。耳濡目染,爱国主义的种子,早早在她心中种下。回到马来西亚后,她当即投入当地的抗日救国活动,担任槟城筹赈会妇女委员,奔走宣传抗战,参加抗日义演,参与组织义卖、义捐活动,动员华侨购买抗日救国公债,组织青年学生捐钱献计,成长为槟城妇女抗日救国的骨干。

南侨机工中少有的女机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开始封锁沿海的交通,切断中国接受国外救援物资的通道。为了抢运补给物资,打破日军封锁,1938年下半年,二十万云南各族儿女用双手在云贵高原横断山系的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的急湍河流中,抠出了一条一千公里的简易公路——滇缅公路。

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在抗战最艰难的年月,成为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但这条临时抢修而成的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弯陡坡,地势极为险恶,行车一不小心,极易跌入深谷,极考验驾驶者的技术与胆量。但当时,国内不要说修车的人,连会开车的人都不多。

1939年,国民政府紧急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求援,请求协助在南洋招募熟练的司机及汽车机修人员回国服务。陈嘉庚任主席的南侨总会随即发出招募通告,3000多名南洋华侨热血青年第一时间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抛弃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分9批回国参加抗战,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在华侨史上写下气壮山河的篇章,他们就是著名的“南侨机工”。

白雪娇所在的马来西亚槟城,也开始紧急发布招募公告。获悉这一消息后,白雪娇毫不犹豫决定弃笔从戎,偷偷辞去教员的工作,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施”是她母亲的姓,“夏”指的是祖国华夏,“圭”是“归”的谐音,为了华夏而归。

“小时候年迈的祖父要回家乡,临行时再三叮嘱:不管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乡土。我不大明白,为什么父母们远离家乡,却又总不忘家乡。”2005年,时年93岁的白雪娇在接受采访时说,“后来我懂了,乡土就是祖国。”

瞒着父母义无反顾归国

1939年5月18日,是槟城南侨机工出发的日子,槟城万人空巷为他们送行,“你外公习惯饭后到左邻右舍的华侨朋友家泡茶聊天,毫不知情的他照旧来到邻居家泡茶,邻居见到他,吃惊地问:‘你女儿今天就要回国参加抗战了,你怎么还有心思过来泡茶?’你外公一下子蒙了,连忙跑回家。”白雪娇曾对女儿陈耿平、陈耿凡回忆起归国那天的场景,对父母仍充满了愧疚。

正当白雪娇的父母急得团团转时,却惊喜地发现女儿回家了,不过,她是偷偷回去的。原来,她打定主意报名后,便制订了秘密计划,“蚂蚁搬家式”地将自己的衣服等物品陆续寄放到同学家,同时悄悄积攒路费。出发那天,她拿着行李混进队伍,突然想起准备好的钱忘在家里,便急忙跑回家拿,没想到却被父母“逮”个正着。

“起初,我外公外婆说什么都不肯,外婆一直在哭,外公特别坚决,他虽然也爱国,支持抗战,但他观念十分传统,认为上战场打仗是男人的事,与女人无关,他用闽南俗语劝我母亲说:‘月亮是无法代替太阳晒谷子的’。”陈耿凡说,无奈当时母亲去意已决,甚至请来槟城华侨团体的负责人帮忙劝说,外祖父母沉默良久,只得尊重她的决定。

离别时父母眼中的不舍、担忧,白雪娇一生都未曾忘却。她曾回忆说,从自己离开家到参加欢送大游行,再到轮船起航的几个小时内,父亲始终一路跟在她身边,却一句话都没说。轮船起航时,父亲冲她挥了挥手,那一刻,“父亲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码头,衬着血红的夕阳,向我挥手。我望着他孤独的身影,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在《告别南洋》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激扬的抗日歌曲声中,白雪娇义无反顾地启程回国。

写下感动世纪的告别家书

1939年5月19日,马来亚《光华日报》刊登的白雪娇家书。.jpg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登的白雪娇家书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白雪娇出发前,写了一封家书,嘱咐同事在她出发后寄给父母。家书最终没有发出,却通过报媒感动了众多南洋华侨,对推动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她的这封家书在《光华日报》《南洋商报》等当地知名媒体刊发,这些报纸还专门采访她,登载了《中华好儿女,协和女教员白雪娇亦上前线》等报道,报道配发的照片上,白雪娇戴着近视眼镜,穿着中式旗袍,青春美丽。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生是不曾辜负了。”“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白雪娇的女儿对于母亲年轻时这一壮举并不意外,“用现在的话说,她就是个‘女汉子’,年过七旬还敢在香港坐疯狂过山车。”白雪娇性格坚毅,从小便很有担当和主见,她在家里的12个孩子中排行老三,却因责任心强、公正无私,被兄弟姐妹们尊为“大姐头”。

当时,这封怀着万般不舍与父母家人诀别、毅然归国参与抗战的家书在南洋几乎家喻户晓,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80多年过去了,至今读来仍令人热泪盈眶。

徒步千里宣传抗日

怀抱着投身国难的坚定信念,白雪娇随着机工队伍出发了。当这封家书传遍南洋时,白雪娇已行进在滇缅公路上。行走在滇缅公路不仅危险,而且生活十分辛苦,风餐露宿,医药缺乏,常有机工饥寒一两天还在工作,“洗脸喝水,都是到山坡上接一杯杯的黄泥水,沉淀了再用”。但是,这些没有吓怕从小生活优裕的白雪娇,她仍一心想着要到一线参加抗战。

白雪娇辗转从昆明经贵州,历尽艰险到达重庆后,原想去延安参加八路军,因路途受阻未能成行,只得留在重庆。她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取得联系,表达了奔赴前线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杀鬼子的愿望。可由于日机轰炸厉害,去延安路途非常艰难,不知道何时才有车过去,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负责人邓颖超告诉她,什么地方都可以抗日,不一定要去延安。最后,她听从邓颖超的建议,到成都齐鲁大学就读。

其间,她参加了华西大学学生宣传队,赴川北从事抗日宣传、慰问伤病员活动,一路翻山越岭,克服千难万险。她还采写了一些关于祖国抗战的报道,寄回槟城,发表在报刊上。远在国内的她不知道,她已成为闻名槟城的巾帼英豪。

在槟城首升五星红旗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于1946年初回到马来西亚槟城,在福建女子学校任教员。尽管远离祖国,但她对祖国的深情和追求进步的热情,丝毫没有变淡。

1946年5月,她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担任中国民主同盟槟城分部妇女部部长。由于她在学校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和国民党的腐败,被国民党员的校长视为“异己”辞退。

考虑到当时新加坡社会较为宽松,白雪娇原打算去新加坡,但槟城进步侨团极力挽留她,并筹办了“同善小学”,由她任校长。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白雪娇从报纸上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样式,便请一位熟悉的裁缝,偷偷做了一面。10月1日当天,她带着老师在学校升起了槟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此举惹怒了英国殖民政府,1950年,英殖民政府以“中共嫌疑”之名,将白雪娇逮捕,先是押解到吉隆坡的最高政治部特别监狱秘密审讯,两个月后将她送入怡保集中营。

在被关押一年后,1951年,白雪娇被押上货轮,驱逐出境,货轮经过几天的航行,抵达广州港,她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耕耘教坛桃李满天下

1962年,白雪娇在中山图书馆演讲《红岩》故事。.jpg

1962年,白雪娇在中山图书馆演讲《红岩》故事

回国后,白雪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另一段人生旅程。尽管在她眼中,她的人生很平凡,“一生碌碌,有愧祖国”,其实她心中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坚定向往,一直从未改变,她将这股力量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将自己的知识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

白雪娇回国后,先是前往南海参加土改,后安排到广东侨中任教。与白雪娇共事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欧麟老师回忆说,回国后,白雪娇热血不改,在那个学英雄、做英雄年代,她应邀在城乡院校讲《红岩》《欧阳海之歌》等红色经典,她极富感染力的生动演讲,激励了许许多多人,她也因此获得“白讲红”的美誉。

1958年,广东师院筹建,她进入该校任教师。20世纪60年代,广东师院解散,她分配到广州市文化局,从事文艺理论和粤剧研究。1978年,她重新走上讲台,进入广州师院任教(现广州大学),直至70岁正式退休。

在教师岗位上,她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同事、助教等后辈悉心指导、耐心帮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她一辈子都自称是个教书匠。”陈耿凡说,母亲非常低调,几乎不说抗战时期的事,只是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春节和教师节,她都能收到海内外学生寄来的诸多贺卡,马来西亚的学生更是一直尊称她为“白先生”,还有许多人,经常从海外来探望她。

白雪娇亦十分孝顺,母亲1950年去世了,她被驱逐离开马来西亚回到中国后没多久,父亲亦去世了,她没机会尽孝,一直心存遗憾,几十年一直保存着父亲临去世前给她遗留的信件,时时怀念。当她得知叔叔白仰峰回国访问时,不幸病逝于北京,她亲自将叔叔的骨灰送回安溪老家安葬。

善良正直温暖人心

白雪娇与同为爱国华侨的丈夫陈宗务,为两个女儿取名耿平、耿凡,希望女儿们忠心耿耿为国、平平凡凡做人,他们夫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坚守着正直仁爱为人处世的原则,一直给予周边的人温暖和关爱。

白雪娇夫妻俩为人都十分正直,1953年8月3日,他们搬家时,在新的出租房里发现了两块黄金,夫妻俩立刻上交到公安局。在他们身教下,两个女儿也热情工作、热爱生活。1981年,白雪娇一家被评为广州市五好文明家庭。

2014年,白雪娇病逝于广州,享年100岁。她去世后,许多她的老同事、老部下还有曾经的学生,有的还是专门从香港等地赶来她家吊唁。他们回忆起了她平凡而又精彩的一生,年届八十的廖鹤琼老师,既是白雪娇老师的同事,也是学生,说起白雪娇老师她满怀感激之情:20世纪60年代初,她刚生下大孩子,在那个物资匮乏、千金难求一点油的年代,白雪娇老师装了一小瓶油给她送去,还送去了自己“高知”待遇才能享受的票证。

同样是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白雪娇的同事梁老师患有心脏病,冒生命危险生下了女儿,却无法哺乳,她送去了一罐奶粉,解了梁老师的燃眉之急,让她终生难忘……这些,如果不是别人说起,她的女儿们都不知道。还有她在晚年时为江西山区的孩子捐书;将家里大多数藏书,捐给广州师范学院和中山图书馆……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无不让人感到她的“大爱”情怀。

斯人已远,芳华仍存。2015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朗读者》等节目及全国各级媒体,纷纷再次聚焦白雪娇,她那封写于1939年的家书和她的抗日事迹,再次感动了海内外亿万中国人。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单位:泉州市侨联  钟文玲、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骆曦

作者:黄宝阳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