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02

一位爱国侨领与一个伟大政党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1-03-03 16:15: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由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指导,福建省侨联主办,各设区市侨联等协办,联合推出“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专题宣传。报道百名闽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磅礴福建侨界力量。


1921年,怀抱教育救国宏愿的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爱国是这所百年学府的天然基因。1940年陈嘉庚回国考察,所见所感让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今天《党史中的厦大》带你重温校主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的不解之缘,了解那波澜壮阔岁月里的光辉故事和动人篇章。行程万里,不忘来路,今日之回望,是为以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厦门,集美,鳌园。

雄伟的集美解放纪念碑巍然挺立。

基座的正中央镌刻着一幅画像。

画像内容就是

表明陈嘉庚先生“心迹”的那张照片。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就长眠于此。

 

曾经,陈嘉庚先生坚持不参加任何党派,他办的学校也不允许任何党派插手。从对党派“保持距离”,到热情拥护中国共产党;从要求学校必须脱离政治,到主动请调共产党员担任集美中学校长,陈嘉庚这一巨大心理转变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位无党派人士,为什么要在自己的长眠之所铭刻中共党史?28米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碑身,又蕴藏着怎样的寓意?


一次重大转折

1940年延安之行让他“如拨云雾见青天”

 

故事要从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会见陈嘉庚起。     

在此之前,陈嘉庚对共产党不甚了解。陈嘉庚纪念馆研究中心主任林东霞说,1940年的延安之行,让陈嘉庚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让他“如拨云雾见青天”,从而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陈嘉庚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支援祖国抗战。1939年冬,他发起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考察国内战争状况、民众生活情况。

陈嘉庚顺利到达延安慰劳抗战军民.webp.jpg

陈嘉庚顺利到达延安慰劳抗战军民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来到延安,广泛接触共产党领袖和各界人士,悉心考察研究,短短9天里看到了与重庆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迨至延安则长衣马褂、唇红旗袍、官吏营业、滥设机关及酒楼应酬,诸有损无益各项,都绝迹不见。”

陈嘉庚在与共产党领袖们接触时,不仅听其言,更注重观其行。他看到毛泽东在杨家岭所居住、办公的窑洞摆设十分简单,仅一张陈旧的办公桌、几张长短高低不等的木头凳子。

陈嘉庚与毛泽东交谈间,几名来自南洋的学生跑来见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惊讶地发现,这些学生进门不必敬礼,自己找把椅子就坐下参加谈话,毫无拘束。

当晚,毛泽东在窑洞外的石桌上设宴款待陈嘉庚,由于人多,桌子太小,就拿一个旧圆桌面铺在上面,桌面陈旧不光洁,又拿来四张白纸遮盖充作桌布。一阵风吹来,白纸被吹掉在地上,干脆就弃之不用。

延安军民热烈欢迎陈嘉庚.webp.jpg

延安军民热烈欢迎陈嘉庚

关于这顿晚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细节。毛泽东请陈嘉庚吃的是拼凑的一顿农家饭,桌上只有白米饭、一些时令蔬菜和鸡汤。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地送来的,母鸡正下蛋呢!”陈嘉庚听了,十分感动。

几天后,朱德陪同陈嘉庚参观延安第四军校,一名打篮球的学生向朱德呼喊:“总司令来比赛一场。”朱德脱去外衣就上阵,与学生们比赛。两相比较之下,陈嘉庚感慨,这个山沟里的政党的质朴廉洁,与人民关系的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跟在重庆看到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

 

一座集美解放纪念碑

碑高28米 象征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28年历程

 

如今,在鳌园石雕上,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强渡金沙江、开国大典等中国共产党大事历历在目。就在几天前,集美学校委员会在陈嘉庚纪念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的讲座,主讲人、陈嘉庚研究会原副会长陈经华说,这些都是陈嘉庚亲自选定的内容,代表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由衷认同。

陈经华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10月17日厦门解放。几个月后,陈嘉庚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走在集美学村的道路上,查看被战争破坏的情况。

来到一栋楼前,墙上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八十五师司令部、政治部布告。正文是:“查集美学校为华侨民主人士陈嘉庚所创、规模较大的学校,希我各部队人员尽量不进驻该校,并坚决予以保护,严禁搬移或损破该校一切教育用具及房屋、树木,仰各切实遵照为要。”

透过这一布告,陈嘉庚看到了一支新型的军队,以及领导这支军队的政党。

把时间拉回到1949年9月21日,解放军打响解放集美的战斗。敌军把集美学校校舍当作屏障,负隅顽抗。此时,周恩来发来指示,要求保护好集美学校。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集美解放,集美学校师生、集美村民无一伤亡,校舍、民宅无一受损,但解放军第29军85师253团由于作战中没有使用重武器,伤亡200余人,其中81人长眠于集美。

后来,陈嘉庚在建造鳌园时,为纪念解放集美而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修建了集美解放纪念碑。作为鳌园主体建筑,纪念碑碑高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28年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碑身上苍劲潇洒有力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是毛泽东于1952年5月16日亲笔题写。

毛泽东与陈嘉庚.webp.jpg

陈嘉庚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亲自致电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邀请他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陈嘉庚被推举为华侨首席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和开国大典,参与了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建言献策。他回国定居,为共和国建设、家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个闪闪发光的“红色摇篮”

他创办的学校成为厦门革命发源地

 

陈经华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陈嘉庚原本十分反对党派插手学校。20世纪20年代,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多次闹学潮,陈嘉庚很愤怒,坚持学生必须爱国,但学校必须脱离政治,避免被党派控制,避免太多的政治活动影响学生学习。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归来支持祖国建设的陈嘉庚,开始为迅速发展的集美中学物色校长,有人推荐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叶振汉。叶振汉是一名共产党员,曾任中共(闽中)厦门工委负责人。他还是集美校友、归侨,当过多所中学校长。

“陈嘉庚认为,集美中学有大量侨生,需要一个懂侨生、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领导,这个人最好是归侨,又是中共党员。”陈经华说,1953年,陈嘉庚亲自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指名请调,将叶振汉调到集美中学担任校长。

变化的背后,或许就藏着嘉庚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深认同。

细数陈嘉庚和中国共产党的缘分,还有一个细节不能错过:尽管陈嘉庚先生是无党无派之人,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成为党团进步组织的红色摇篮。

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词.webp.jpg

左:筹建厦门大学时的陈嘉庚

右: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词

1925年6月,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在现在的集美小学三立楼成立。三立楼被称为厦门革命的发源地。

1926年2月,在厦大囊萤楼111室宿舍,罗扬才、罗秋天、李觉民三位共产党员热血激昂,在此宣告了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厦门大学支部的诞生。

同年4月,集美学校师范部和集美小学分别成立中共支部,与厦大支部一起,成为闽西南最早的三个党支部。

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因此被誉为厦门“革命摇篮”,闽西、闽西南和厦门地区革命的发源地。厦门乃至福建的现代革命史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到1935年,在厦门、闽西、闽西南和闽南四个地区,中共基层组织已经发展到21个 ,其中就有17个是以集美学校党员为主建立起来的。  

厦门大学、集美学校涌现出不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其中,罗扬才、罗明、陈乃昌、蓝裕业、李觉民、刘端生、邱泮林、朱积垒等人,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闽西南地区党团的建设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来源单位:厦门大学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