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印记 |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编者按: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于2024年联合启动“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旨在以物证史,以物叙史,生动讲述海外侨胞与中国共产
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所作的独特贡献,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情怀,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其中,福建20件见证物、12位讲述人入选。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以下简称“引种园”)创办于1959年,坐落在厦门市鼓浪屿西南角,占地面积8.9公顷,是世界遗产鼓浪屿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位,也是一家由侨设立、因侨而生,专业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引种驯化、迁地保护、示范栽培与开发利用研究,同时提供科普公益服务的地方科研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在华侨等特殊群体的帮助下,引种园在历史上成功引种保存超过4000种境外植物,向社会成功推广数百种经济植物。截至2018年12月,园区累计引种保育植物160科,584属,952种(含变种及品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47属80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32科526属857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困难时期”。国家迫切需要高产优质的粮油作物良种,用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然而,国际反华势力严密封锁,不让一粒种子、一棵苗木进入我国。厦门、泉州、漳州是著名侨乡,从闽南一带走出国门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纷纷动员起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优良植物品种,以帮助家乡度过难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厦门华侨热带作物引种试验场(引种园前身)应运而生。第一批引种场班子由周才喜、林菊花、苏淑仁、黄瑞等7人组成,试验场场长由当时的厦门市侨联副主席汪万新亲自兼任,由此开启了中国大陆近代史上的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华侨经济植物引种新篇章。自此以后,爱国华侨群体能够利用自身渠道从世界各地引入优良植物品种,在引种试验场进行栽培驯化,然后进行推广,帮助国家农业歉收问题。
截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引种试验场共引进木本的粮、油、果、药、香、蔬、花等优良植物品种280多个。其中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科情3号”,经驯化成功后在全国13个省、市大面积推广,为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水稻亩产(单产)跨千斤作出了贡献,也因此荣获中国华东科学院两次7万元的奖金。类似引种驯化成功的品种还有很多,如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著名热带香料植物——香子兰,是制造优质饼干、巧克力、冰淇淋的高级原料。1959年引种后次年即开花结果,这是香子兰在我国大陆上第一次结的果荚。此外,还有用于治疗肾炎、胆结石的药用植物猫须草;可供食用的粮食作物牛角蕉;从日本引进的抗黑斑病地瓜;从中南亚引进的咖啡、芒果、油梨、菠萝蜜、金酸枣、无籽番石榴、连雾、蛋黄果、人心果以及柚木、桃花心木、大果红心木等,都在引种场开花结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莅临视察时,充分肯定了引种试验场创立以来的成绩,他风趣地说:“从海外引进的优良品种,如能驯化推广成功,也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爆炸”。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引种试验场经过了八年紧张艰苦的恢复重建,终于从“下马”又“上马”的困境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步入了正常的引种与科研轨道。1984年引种场更名为“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归厦门市科委、市侨办双重领导。在市领导关心下,市科委、市侨办于1987年6月27日在引种园正式成立“厦门华侨植物引种联络会”,会员单位涵盖了厦门海关、市外事办、市台办、市二办、市中旅、市动植检、市旅游局、市侨联、市侨办等涉外单位,共同为引进植物良种牵线搭桥作贡献。在1991年8月和1993年7月,先后召开三次“植物引种联络会”,汇报了引种联络进展,补充了会员与顾问名单,会员总数增至28名,海外顾问增至16名。引种联络会成立后,引种工作从民间渠道拓展到涉外单位,形成了民间引种与官方引种相结合的局面,引种数量和引种质量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988年和2012年,引种园分别整理了建园以来的引种植物名录。其中,通过华侨渠道引进的大批量植物种及品种达到500余个,许多优良品种经过驯化成功后,已推广到工农业生产中去,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菲律宾华侨蔡韻玫家族在六十年代引进水稻良种过程中的系列家书、往来电报、发货单据、海关检疫证书、珍贵稻种实物、英文科技资料原件全部得以完整保存,这些珍贵史料,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侨华人在农业科技领域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供稿: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