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印记 | 陈嘉庚人大代表当选证
编者按: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于2024年联合启动“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旨在以物证史,以物叙史,生动讲述海外侨胞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所作的独特贡献,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情怀,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其中,福建20件见证物、12位讲述人入选。
陈嘉庚纪念馆珍藏着一本陈嘉庚人大代表当选证。这本小小的证件见证了人大代表陈嘉庚认真履职、建言献策、为民提案的故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陈嘉庚参政议政的重要见证物。
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陈嘉庚作为华侨代表出席大会,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宪法中对保护华侨华人的正当利益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受到广大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陈嘉庚在发言中对此高度赞扬,并表示拥护。会上,他提出了几项议案和建议,如:在福建多设工厂以扩大就业,增加出口,争取外汇;保护闽南良田,增产粮食;增加烟税,让出烟田改种粮食等。
陈嘉庚提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从实际出发,关注经济、民生,尤其重视调研考察。1955年8月,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结束后,他为了考察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启程前往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调研,北到新疆,南到海南,历时97天,途经16个省和自治区,行程二万五千余公里。
一路上,陈嘉庚认真细致地了解各地发展情况。在东北,他考察了众多重点项目,了解生产情况,关心工人生活;在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则是重点考察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了解民族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到了海南,则是对自己所熟悉的橡胶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和当地领导作了深入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于考察沿途发现的问题,除了当面建议外,他还致函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均得到重视和采纳。
此次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祖国万里行”,使陈嘉庚对于祖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印象深刻。考察结束后,他发表了题为《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的文章,客观地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他说:“我的总观感是,毛主席正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在人大代表的岗位上,陈嘉庚认真履职,持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建良言、献良策,尽力为人民谋幸福,真正做到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供稿: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