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侨史研究

不一般侨乡三班的世界文化遗产:尾林-内坂窑址

发布时间:2022-07-13 09:25:5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2021年7月25日,在中国福建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德化窑址的尾林—内坂窑址,成为首次瓷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一般的侨乡”三班也荣添世界级金字招牌,再度增添独具侨乡特色文‍化的闪亮名片。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工作,泉州市考古队于 2016 年 7月、2019 年 9月分两阶段对福建泉州德化县三班内坂—尾林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共发现 7处宋元时期斜坡式龙窑遗迹(内坂 4 处、尾林 3 处),3 处瓷土加工作坊遗迹(尾林作坊、内坂作坊和大垄口作坊)以及跟窑址相关的古桥遗迹 1处。勘探过程中采集、出土了一批宋元时期瓷器标本,其中一些器物标本与“南海一号”沉船、“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完全相同。这两次勘探对了解宋元时期福建德化窑业技术、窑业生产、产品内涵、产器外销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研究价值。(泉州考古队项目负责人  张红兴)

尾林窑址

640.png

尾林窑址位于不一般的侨乡三班,东南隔上寮溪与内坂窑相望。宋元时期烧制青瓷和青白瓷,胎灰白,质坚。器型有壶 瓶、盒、盘、碗、盅、洗,器多芒口, 外釉不及底,有刻划、模印等纹饰。明代烧制白瓷,器型有碗、杯、盒、瓶、盘、碟等。

6401.jpg

宋 尾林窑址出土模印蝶纹洗(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供图)

2019年调查勘探确认三处窑炉遗迹,窑址面积约8600平方米。2020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一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2平方米,发现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宋元龙窑1座(编号DWY1)、元明分室龙窑1座(编号DWY2)以及明清横室阶级窑2座(编号DWY3、DWY4)。此外,还对二处作坊遗迹(编号DWF1、F2)进行试掘。出土瓷器标本主要为宋元明时期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少量清代青花瓷。青白瓷、白瓷装饰技法有模印、刻划、捏塑、堆贴等。纹饰主要有莲花、牡丹花、菊瓣、缠枝花卉等,部分器物底部模印、刻划文字。青花瓷主要有碗、盘,图案有松鼠葡萄纹、龙纹、花卉等。窑具有伞状支烧具、支圈、垫柱、匣钵等。

6402.jpg

尾林 3 号窑旁堆积

       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阶级窑、横室阶级窑,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 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德化作家江连水探访尾林窑址后,撰文《一眼千年 》,从在这里一眼可见延续四朝变革四窑的千年窑炉史发出惊人感叹,认定“这里是一部德化古窑炉的发展史”,称赞“这里可谓德化古陶瓷鼎盛期的博物馆”,美誉“这里似乎是一座德化窑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人民日报》等媒体也以此作了相关报道。  

6403.jpg

内坂窑址

6404.jpg

内坂窑位于德化县南部不一般侨乡的三班镇泗滨村、三班村西北部大兴岭东北面山坡上,上寮溪南岸,西北距尾林一号窑约230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经2016年、2019年调查勘探,已确认4处宋元时期龙窑、分室龙窑遗迹,窑炉均保存较好。主要烧制青瓷和青白瓷,胎白或灰白,质坚。器型有盒、碗、盘、钵等,芒口,实足或假圈足,外釉不及底。有部分器物表面有刻划、模印纹饰。清代器器型有碗、碟、盘、杯等,外款“元瑞”、“福兴”,内款“珍”、“光”、“合玉”。

内坂Y2窑炉遗址——

6405.jpg

2020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二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3平方米。揭露二道残存的隔墙,都仅存最底部一层立砖;窑门揭露7个,均位于西侧,窑门底部与窑底平;护窑墙揭露5处,主要位于西侧中前段地势较低处,平面多近似圆角长方形、弧形等;窑尾破坏较严重,出烟室仅存倒塌堆积及痕迹。出土器物以青白瓷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盘、盖、盒、瓶等。大部分器物的器表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等,窑具以支圈、伞形支烧具、垫柱为主,少量甲钵。内坂二号窑的窑炉结构较为简单,窑墙未发现多次修补现象,出土产品风格以南宋中晚期为主。初步认定内坂二号窑年代为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

作坊遗址——

内坂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东岸,内坂窑址区一侧,南距内坂窑址区约50米。作坊遗址面积约9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8个,臼坑10个,用石头垒的水渠长约100米,长约10米的石坝。

6406.jpg

内坂窑址作坊遗迹

大垄口作坊

在距尾林-内坂窑遗址不远、位于上寮溪南岸的大垄口水边,有一个水碓遗存——老式瓷土加工区。作坊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9个,水池16个,臼坑18个,用石头垒的水渠长约80米,长约10米的石坝。

6407.jpg

上寮溪中有一些大石头将水流截断,拦水成陂,再把水流引到水渠,有的地方构筑水池积蓄后引向水车,利用水的冲力转动水车,并由水车带动水碓进行瓷土加工,这就形成古瓷窑的附属作坊。

6408.jpg

水碓

古桥遗迹

6409.jpg

在尾林瓷土加工区与内坂瓷土加工区之间,在一块大岩石上可见有多个圆形、扇形的小洞,深10~40厘米,为原来上寮溪的木质桥梁遗留痕迹。片区内窑址分布集中成片,陶瓷生产体系较为完整,对研究德化窑的烧造历史和探讨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泉州市考古队提供的瓷器图片——


来源: 文化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