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基层组织

打破侨务资源匮乏局面 罗源县侨联组织焕发活力

发布时间:2019-07-26 17:56:5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罗源县侨联(雷康俤、陈蝶苗)讯: 罗源县既是山区县又是沿海县,依山面海、交通不便,归侨不足20人,侨眷仅2000多人,侨务资源相对匮乏。如何破解有限侨务资源的局面,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侨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县侨联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侨联组织活力”为抓手,推动乡镇(街道)侨联组织全覆盖,建设特色“侨胞之家”,发挥侨在组织建设、脱贫攻坚、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影响力、凝聚力持续提升,事业发展迎来崭新面貌。全县侨联组织由2014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6个,其中2个被评为省级“侨胞之家”,1人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01县“两办”出台文件_副本.png

一、贯彻决策部署,侨务队伍力量大增强。针对全县当时只有一个县级侨联、没有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的状况,县侨联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侨联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市《实施意见》为依据,认真学习,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首次以县“两办”名义出台《罗源县关于建立基层侨联组织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增加侨务工作人员,由原来1人增加到3人;规定符合条件的乡镇、中小学校、大中企业应成立侨联组织;加大对侨联工作的经费投入,把一些重大专项活动和外联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对乡(镇)、村(社区)侨联负责人给予每人每月300元、100元的工作经费补贴。对已成立的基层侨联,县侨联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确保基层侨联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项工作经费、有专门办公活动场所,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02滨岐社区侨胞之家展示栏_副本.jpg

二、强化工作措施,基层侨联组织新拓展。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工作思路和“五有”建设标准,通过调查摸底、召开专题部署会、现场督查引导等方式,指导各乡镇全面建设基层组织活动阵地。依托乡镇文化站、村居党组织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把“根、魂、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等论述和全国侨代会精神要点规范上墙,督促全县11个乡镇建好基层侨联组织,实现乡镇侨联组织全覆盖。立足滨海新城的商业经济综合体、侨企多、外来侨眷集中、社区活动丰富等优势,创新基层组建模式,由滨海新城的滨岐、松岐、岐屿3个社区联合成立侨联,推选入驻新城的侨资企业负责人、社区主要干部等侨眷担任侨联班子成员,挂靠社区合署办公,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保障,成为首个多社区联合的侨联组织。结合罗源侨资企业特色,在福建追随者企业有限公司成立首个侨资企业侨联组织,力推侨联组织建设向深纵发展。

03组织侨界群众参加联欢晚会_副本.jpg

三、扎实推陈出新,创建活动阵地强特色。在县文化馆内设立首个县级“侨胞之家”,并把每月的第三周列为活动周,为广大侨界群众免费开设广场舞、畲家拳、畲歌、书法、声乐、美术等课题,打造具有民俗非遗文化特色的省级“侨胞之家”。结合基层实际情况,组织侨界群众开展“移风易俗进畲村”“我们的节日——拗九节、清明节”等系列活动。组织侨界人士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中庚杯”广场舞比赛、“上云山泉杯”乒乓球邀请赛中荣获嘉奖,组织编排3个节目参加县统一战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联欢晚会表演等,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阵地的活力,增进侨界情感的交流,促进侨界和谐相处。

04县领导与侨商合影_副本.jpg

四、凝聚侨力侨智,助推经济社会建设有突破。利用海外侨胞回乡探亲的机会,每年举办2-3场联谊座谈会,共叙乡情、共谋发展。组织侨界人士参加“5.18”“6.18”“9.8”经贸交易洽谈会,主动登门拜访重点侨商侨领,力推营商环境、招商惠企政策,引导侨商侨企来罗投资创业。近3年来,动员引导50名侨界人士参与“百侨帮百村”脱贫攻坚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乡贤助力服务团”,募集侨界帮扶款项106.8万元,帮扶9个乡镇28个村56户精准贫困户和3个挂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筹措助学金15万元,对50人次贫困侨界生进行资助;促成净卫士环保、创鲜食品、齐盛电子等项目的落成,注册资金达4.8亿元,助推新罗源建设。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