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文化交流

奔走一线以侨搭“桥” 为厦门引进优秀人才

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程璇把教学科研之外的时间都献给侨务工作

发布时间:2018-10-18 09:31:4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厦门日报   浏览次数:

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火了,它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出国热的映照,也助推着更多年轻人朝美国去。彼时,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双城的程璇,却在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的屋子里和丈夫商量着回国工作的事宜。

  2018年,程璇奔波在厦门大学和厦门市侨联之间,忙着教学科研和侨务工作。此时,多年未回国的朋友来厦做客,羡慕地看着她宽敞的房子、听着她娓娓道来的经历,直言程璇当年回国是个明智的选择。

  “我从未考虑过回来值不值得,我只知道要跟从我的心。”程璇说,“我的心在祖国。”

  文/本报记者 郭  睿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放弃优厚条件归国

  1979年,梦想当工程师的程璇远赴东北工学院学矿物工程。大学毕业后,她成为湖北一家有色金属公司的员工,眼看着当工程师的梦想成真了,程璇却在1986年突然成了“陪读”一族。陪读的对象,是她公派美国留学的丈夫。

  初到美国,从语言到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程璇迫切地想了解当地的一切,尤其渴望用新鲜的知识武装自己。于是,她开始背单词申请读书,成功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材料化学,从硕士读到博士,再到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

  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才30来岁的程璇就过上了当时不少人向往的国外生活。

  那时的美国,有很多地方吸引着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可程璇一家却在事业正旺的时候聊起回国的事情。“我的丈夫是公派留学生,他说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祖国为他提供了一切,回国是必须的。”程璇说,“我们从未想过要留在美国。”

  回国,从1992年提起到全家人真正回来,程璇他们用了整整五年。“我们想了很多,包括回去怎么找工作,怎么找住处,孩子怎么读书,甚至也想好了回国要是遇到挫折要怎样从头奋斗。”程璇什么都想了,唯独没想回国不适应再到美国。

  尽管身边很多人都在劝程璇留在美国,但在丈夫和儿子回国两年后,1997年1月,程璇在结束博士后研究项目后踏上了厦门的土地。

  潜心科研热心侨务

  和其他留学回国人员一样,程璇回国的第一选择可以是北上广,但她最终选择到厦门大学任教,留在厦门。留住她的,一是作为福建人的乡情,二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开放。她自小在美国长大的儿子顺利在厦门入学,并慢慢适应了祖国的生活。早她两年回国,在其他高校担任教授、博导的丈夫,也调到厦门大学工作。程璇说,“这是我为厦门引进的第一个高层次人才”。

  回国开始新生活的程璇,每一天都过得很用心。在厦门大学,程璇最早开设双语课程,用全英文授课,她坚持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除了专业知识,更有西方的先进理念,包括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是11年美国学术经历赋予她的特质。借用化学系的公共实验室,程璇从零开始搞科研,直至成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

  校外的更多时间,程璇都奉献给了侨务工作。1999年,在一次更换旧护照的过程中,程璇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归国华侨”,也因为这个身份,她得到了侨界的关心帮助,她也因此想为侨务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2000年,作为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归来的优秀“新侨”代表,程璇担任了厦门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她奔走在为厦门市招聘优秀归国人才的一线,为这座城市举办的重量级论坛邀请优秀归国人才担任嘉宾,也倾听华侨华人的呼声,并为归侨华侨权益保障工作奔走,其中就包括为《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建言献策。

  多年后,那个许多年前在明尼苏达因为热水就兴奋起来的年轻人面对前来咨询回国事宜的后辈,总会讲起她回国后的心路历程,讲起祖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年轻人总会信任地看着她。“真实最有生命力。”程璇说,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她做侨务工作最大的优势。

  【名片】

  程璇

  祖籍福建长汀,1986年赴美留学,1997年学成回国。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现任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省侨联挂职副主席,厦门大学侨联主席。

  【声音】

  在国外的日子

  常写思乡文章

  “在国外11年,我就像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非常想念祖国。我在美国写了不少思乡的小文,其中有一篇《家书抵万金》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年,我等一封家乡的来信要等一个月,每次收到信都非常激动。内心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让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的路。”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