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 文化交流

中国梦·桑梓情|他与“侨”结下不解之缘

厦门市侨联原副主席王起鹍亲历40年侨务发展,成为厦门侨务发展的见证人

发布时间:2018-09-12 17:27:2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厦门日报   浏览次数:

HXZ20180730侨联王起鹍_01.jpg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王起鹍热衷服务于归侨侨眷工作,经常反映归侨的困难和问题,从此便与“侨”的事业结下良缘。

  王起鹍说自己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亲身经历厦门侨务发展的见证人,谈起“侨”,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感情。

  见证者  

  海上客轮“集美号”

  归来去往两不同

  1980年元旦,厦门至香港海上客运航线通航,时任厦门市侨联主席颜西岳率领市“通航代表团”前往香港开展联谊工作,打开了与侨、港、澳、台联络的局面,为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及“三来一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做出了贡献。厦门侨界发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侨引台”作用,引进海外资金数十亿元,许多侨港澳台资企业落户厦门,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安全、便捷、舒适的海上客轮“集美号”,受到改革开放后大量涌入中国大陆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外国朋友的青睐。王起鹍说,不少华侨、归侨侨眷及福建居民去香港探亲、旅游,回到厦门从轮船上下来往往是大包小包,吃的、穿的、用的……不一而足。

  “当时入境的旅客每人拥有可以带一件免税物品回来的机会,因此大家都从香港扛着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等电器‘吭哧吭哧’地运到船上,到了厦门再‘吭哧吭哧’地搬回家中。”王起鹍说,侨联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便与居住在香港的侨胞合作,经营一项“香港买单,厦门提货”的服务,为进入大陆的旅客提供便利,使得诸多华侨华人、大陆居民深受惠泽。

  当年去时空手,归时满载,到如今去时满载,归时空手。一晃40年过去,海岸这一头的内陆物产逐渐丰富,人们归来去往的样子也呈现了有趣的颠倒变化。

  推动者

  为“五侨”牵线搭桥

  为归侨侨眷办实事

  1981年厦门市致公党组织建立,王起鹍也一同参与筹备组建,联系广大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加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因熟悉“侨”,了解“侨”,王起鹍以侨联组织为平台,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厦门的街头巷尾,走访一家又一家的侨界知识分子,宣传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归侨“不敢接收申请表,有的拿了表格又退了回来。”王起鹍说吃闭门羹是常事。

  1982年王起鹍参与筹建了由侨办、侨联、致公党“三侨”组织的“厦门市归侨文艺队”,分赴“侨字号”的企事业单位宣传改革开放政策。1983年首次组织“厦门侨界新春慰问团”,连续20多年深入华侨企业和农场,开展医疗、法律、科技、侨务咨询活动,帮助解决归侨侨眷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989年,在时任市侨联主席陈联合和时任致公党秘书长王起鹍等人的提议下,市人大侨委首次参与了由“三侨”组织的“厦门侨界新春慰问团”,并于同年9月29日“四侨”再次联合在厦门文化宫举行文艺联欢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王起鹍担任市政协委员后,在他的推动下,市政协“三胞委”加入队伍,“五侨”联动逐步形成联席制度,并将“五侨”联动经验推广至全国。

  新时代、大侨务,时至今日,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民族情结、民族凝聚力优势仍然不可忽视,华侨华人在中外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仍在发挥着最积极、最热情的力量。

  【人物名片】

  王起鹍,1947年12月30日出生,祖籍厦门,缅甸归侨,1965年1月回国就读集美侨校,1968年参加铁道兵,1971年退伍。1972年就读福州大学电机系,1984年调任致公党厦门市工委机关,先后任副秘书长、秘书长。1995年任厦门市侨联副主席、1996年任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

  【声音】

  作为一名缅甸归侨,也作为一名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侨务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从不觉得疲累,40年如一日,我始终一身斗志、充满激情。

  (文/厦门日报记者 谭心怡、图/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




版权所有: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